凤凰资讯 > 评论 > 正文
不要人为制造“次生伤害”
2008年05月28日 09:30人民网 】 【打印

某些救灾者的道德素养,难以让人恭维

在26日举行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针对不同的媒体、不同的记者或者不同的单位反复对受到地震伤害的同学或老师进行采访,提出要尽可能杜绝这样的行为。

教育部提出这样的要求,显然是从灾区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出发,但要遵守这样的“规定”,更需要媒体从业者和志愿者具有相应的道德修养,不要反复去让受灾师生诉说自己的经历和痛苦的过程。

在过去两周的抗震救灾中,人们看到了一方有难、八方相助的爱心涌动,但是,在整个救灾中,也存在虽是出于“爱心”,却不利于救灾的不和谐之处。

有的是无意之失,这取决于救灾者的业务素质。比如,最近网上流传“20条心理危机干预志愿者不能说的话”,这是极有针对性的。很多时候,我们确实因为不专业,才导致说错话,不妨看看其中几句:“我知道你的感觉是什么”、“你能活下来就是幸运的了”、“你还年轻,能够继续你的生活”、“不会有事的,所有的事都不会有问题的”、“时间会治疗一切的创伤”、“你应该要回到你的生活中继续过下去”等等,有些不是很轻易地就会从我们嘴里说出来吗?因此,帮助灾区人民,需要相关的学问,需要从业资质,这一点不假。为此,要求志愿者接受培训或者有从业资质,是必需的。

有的则是有意之失,这取决于救灾者的道德素养。虽然从大范围看,到灾区参与救助,无论是媒体记者,还是志愿者,都是有爱心的表现,但是有的人却在爱心的旗帜下,为了自己的“工作”而忽视了自己最应该做的是配合救灾。比如,不少网友就反复批评有的记者采访刚从废墟中救出的奄奄一息的伤员,让他谈感想;还有的冲进手术室,采访正紧张准备做手术的医生;至于不断采访同一个灾民,让他反复回忆地震失去亲人的痛苦,更是把灾民的隐私、伤痛反复拿出来、撕开来给大众看。某种程度上看,这些救灾者的道德素养,难以让人恭维。

因此,站在灾区人民的角度,换位思考,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不去伤害灾区人民,不给灾区人民制造人为的“次生灾害”,是救灾中需要坚守的原则。这考验着救灾者的业务素质,更考验着救灾者的道德修养。来源:东方早报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早报评论专栏作者熊丙奇   编辑: 王平伟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奥运火炬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