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评论 > 正文
英国《卫报》:今日唐山给四川灾区的启示
2008年05月28日 08:39新华网 】 【打印

英国《卫报》网站26日播发一篇署名文章説,随着四川地震灾区把注意力转向重建,它应该向唐山寻求启示。32年前,一场地震彻底摧毁了这座城市,100万居民中几乎有四分之一遇难。如今,这座"凤凰城"比以前更大、更繁荣。它的人口是震前的几倍,国内生产总值在中国的城市中排名第20位。这篇题为《凤凰城唐山在劫后赢得生命的战斗》的文章,要点如下:

这是唐家山堰塞湖下游的北川县城(5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只有少数地方还保留着1976年那场灾难的痕迹。但是,幸存者却记得一切:绝望地搜寻父母和孩子,为逝者悲哭。

当四川发生地震时,刘顺友(音)等唐山居民是中国最先捐钱的一批人。

刘顺友是一名工厂管理人员,唐山地震时他17岁,他家的房子一夜之间变成了瓦砾堆。他回忆道:"天刚亮,我从废墟中出来,就是在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发生了地震。整个城市荡然无存,没有一幢建筑物保存下来--一切都认不出来了。人们在哭喊、求救。真是太可怕了。"

刘顺友承认他想逃走。但像其他居民一样,他不知道去哪里。他说:"毕竟,中国人喜欢住在原来的地方。唐山人民有挺过来的强烈本能。人们想要活下去。"

唐山是中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政府保证不久就恢复生产。发电站和矿山在一周内运转起来了。可是工人的生活却并不安定。地震后的几个月里,粮食作物还没成熟,就在夏天的高温下枯萎了。到了冬天,只有该地区的煤炭让幸存者在临时住所里得以避免挨冻。

当时国家非常穷,因此重建工作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1980年,文革已经结束,可是人们还住在防震帐篷里。到了1983年、1984年,临近唐山大地震10周年,他们才开始全面重建基础设施。

但是,当地居民非常感谢他们所得到的有限帮助。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人说:"我们过去常说,'国家有两块钱,政府就把其中的一块钱拨给唐山'。人民解放军提供了援助,其他省送来了粮食。"

到中国经济开始迅速增长时,唐山也做好了充分利用这一势头的准备。军队一如既往将是重建工作的关键力量。但是,四川震区的未来看来比1976年时的唐山要好得多。

唐山救灾志愿者在废墟上搬运地震遇难者遗体。 闫 军摄

北京已经建立了700亿元的重建基金,将重建作为未来几年的头等大事,并承诺建设150万套临时住房。曾帮助指导唐山重建的苏友波(音)对路透社记者说,新城镇的建设可能在一年内完工。

真正的不利因素是灾区的地形。唐山地处平原,而受灾最严重的汶川等地位于山区。泥石流毁坏了道路和村庄,造成了堰塞湖。官员说,北川县城将建在别处。但是挑战仍然是巨大的:不仅要建造住房、学校和医院,还要修建道路和桥梁。

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灾后重建专家托尼·劳埃德-琼斯说:"中国有能力组织这些事……但是,没有公众是做不成的。成就事情的最终还是民众。"

这听起来很像作者在唐山一再听到的话:感谢外界的援助,但是要树立社会必须重建自身的信念。

王绍文(音)在唐山地震时只有8岁。他说:"作为孤儿,即便有人们的帮助,我还是学会了自立。我想对汶川的那些孤儿说,要坚强,必须依靠自己。"

王绍文的父母和姐姐以及几十万遇难者长眠的地方,现在成了南湖公园。黑色大理石镶面的地震墙上刻着遇难者的名字。但是,人们大多是来这里休闲的,不是来纪念的。一对对情侣租了脚踏船,一个个家庭在湖边野餐。地震给唐山留下了创伤,但地震不再是唐山的特征。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王平伟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奥运火炬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