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救灾之德“绑架”法院判决
大灾面前有大爱。在上海某法院审判庭里上演了感人一幕:原本为了一万元钱款相持不下的诉讼当事人在法官调解下,化纷争为善举,共同委托法官将这一万元捐给地震灾区。(5月23日《法制日报》)
近期,发生在法庭上的这种感人事不少。有当事人“不给国家添麻烦”主动撤回起诉;有当事人化干戈为玉帛;更有当事人化纷争为善举,把争议款项主动地捐献给了灾区人民。这说明,大灾大难激发起了普通民众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凝聚力,而办案法官的主动引导,使得爱国心和凝聚力有了最恰当的表现途径,这无疑值得赞赏。
但在越来越多类似案例面前,笔者却有一丝不安:道德会不会左右甚至“绑架”了法院的审判?我们知道,法院审判是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的。主流道德观念与法律是相一致的,但法律与道德毕竟是两个范畴的概念。在裁判过程中,过多地强调道德是不合适的。
汶川大地震后,全国人民主动向灾区捐款捐物,这是道德的自觉要求,法律管不着,也不应该来干涉。结合上述具体案例,我们会发现,法官在庭审过程中的引导固然没什么不妥,但当事人是否出于自愿而放弃部分权利,则是值得怀疑的。道理很简单,在大庭广众之下,道德的压力已经超过了争议的利益。而从案件本身看,虽然案件以调解结案,但真正矛盾并没有解决,更没达到“案结事了”的要求。双方当事人共同捐赠一万元,这一万元所有者是谁还是一篇糊涂账。
我们说干好本职工作是对抗震救灾最大的支持,对法院来说就是要快速、公正地审结案件。至于当事人如何处分他们的权利,应当引导,却不宜干涉,否则,道德就会“绑架”了审判。显然,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
庾向荣
作者:
庾向荣
编辑:
王平伟
|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