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评论 > 正文
建造永不倾覆的心灵家园
2008年05月22日 08:34东方网-《东方早报》 】 【打印

灾场如战场,争分夺秒的奋战正在让灾区逐渐恢复秩序与平静,同时,另一场隐形的战斗也悄然打响。近日,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等机构以及各省纷纷组建心理援助团体,前往灾区。

2002年洛阳大火,前去实施心理救援的小组被当地政府拒绝,不过随着国家进步,整个社会对灾后心理救助的认识也在进步,心理救援工作已经纳入政府救灾方案体系,专业灾后心理干预机构相继成立。今年胶济铁路事故后,公安部就邀请专家前往开展心理救援;此次震灾发生后一周,各级政府就不约而同地派遣专业组织干预灾后心理危机。

唐山大地震20周年之际的一项调查表明,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有些人至今尚未摆脱地震造成的阴影。重创带来的痛苦、绝望、愤怒、自责等情绪在初期让位于生存,之后却会逐渐释放。创伤后应激障碍可能导致人群生理、认知、行为失常,贯穿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对个体和整个社会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

人们开始意识到,城镇较易在短期内得到重建,心灵的余波却良久难以平复。心理救援组织的到来,对受灾群众来说也是重要的精神慰藉。通过一对一的辅导、团体干预及大型演讲等活动,能够疏导人员情绪的正当宣泄,避免直面大量死亡、极端条件生存造成的心理枯竭,减少心理疾患的发生,保证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与此同时,巨大的悲伤也笼罩在广大后方人民的心头,他们同样需要排解感同身受的积郁。对每一个普通生命的尊重,在徐徐降下的国旗上,也在对个体潜在心理隐患的关怀上。

作为一个普通人,首先要知道,这是无须渲染的悲怆,是无须压抑的号哭。我们要接纳正常的发泄,同时学会辨识不良情绪,积极调整至平和的心态,不强求迅速遗忘痛苦,也不要一个人持续收视新闻,要尽快回复到日常的生活状态。此外,后方巨大的支援源自良知和责任感,但要强调的恰恰是冷静。攻讦某些捐款较少企业,谩骂失职记者等过激行为应该得到抑制。要在社会范围内鼓励互相的包容和理解,消除对不良情绪的煽动。

抗震救灾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我们不敢轻言胜利。建立、推广一套完整的灾后心理干预体系势在必行,利在千秋。让混乱仅止于灾情本身,让民族的信心和五星红旗一起再次高扬。经过悲恸洗礼的心灵家园永不倾覆。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穆秋实   编辑: 陶沙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奥运火炬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