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强震,已过九日。紧张而艰难的救援工作仍在继续,这场救援,对废墟中可能的生命的挖掘,不是简单的挖掘,是对无价生命的探索、对人性光辉的礼赞。
崇州市怀远镇中学教师吴忠洪,在地震突袭时,原本已经走进了最快的逃生通道,但当听说还有两名学生因为恐惧仍滞留在教室里时,他义无反顾选择了逆向而行。绝大多数学生得救,而他却留在废墟中。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在校舍坍塌前,像童话里的天使,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用身体死死护着四个学生。被他护着的学生得救了,自己却不幸罹难……面对这一切,又有谁能说国人天生自私?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各地的人们踊跃、自发地向灾区捐款、献血;无数志愿者不计个人得失,不顾个人安危,奔赴灾区,为灾区人民服务;灾区的人们,互相帮助,共渡难关……面对这一切,又有谁能说国人喜好“窝里斗“?
大劫难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也给人们的心灵造成创伤。举目四望,满目疮痍。但残垣断壁中,人性却在顽强地闪光。这是罹难者啼血的诉说、幸存者忠诚的守望。桃李无言铸师魂,大音稀声倾母爱。人们为之感动、垂泪。由于这场大地震,人们得以真实地触碰和探及人类道德的维度。由于这场大地震,作为中国人,我们有理由对自己看高一尺,对自己的精神葆有一分难能可贵的自信。也许,我们并不全然是丑陋的。
曾几何时,我们对自己的品质存有怀疑。就在地震前不久,作家柏杨去世,他的作品《丑陋的中国人》曾引发所有中国人对自己的灵魂进行尴尬的审视:我们是否“脏、乱、吵”、是否喜欢“窝里斗”、是否“一盘散沙”、是否“死不认错”?
毫无疑问,面对建国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包括灾区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国人的总体表现,给出了一个否定的回答。他们的所作所为,他们所思所想,甚至罹难者的遗体,都在为“人”字做着经典的诠释:一撇一捺,相互支撑。
崇高的师德,伟大的母爱,无私的援助……概而言之,是对人之精神的重塑。
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精神资源中,并不缺乏对人的关怀。我们说“人性本善”,我们说“仁者爱人”,我们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可以说,在我们民族的精神,在历史的起步阶段,保持着昂首健步的身态。只是随着时间的冲刷,在酱缸的浸泡中,我们的精神足迹逐步变得歪歪扭扭,终于如柏杨所说,在门廊走道中摆开了“臭鞋阵”。
久而久之,我们习惯于以捂鼻、背身的姿态从邻人门前走过,甚而以邻为壑;久而久之,对人性无论多么负面的描述和揣度,我们都照单全收,进而接受“他人即地狱”一说。
也有人认为,时下社会凡此种种不如人意之处,皆拜市场经济所赐。打开国门,经济交融,人性也在解放中走向放纵,道德也在逐利中走向堕落。为官不廉、为富不仁、为子不孝、为长不尊,岂不正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期的世相征候?这个诘问,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当口,显得更加尖锐。
然而,正是在这一年,中国人遭遇尖锐诘问的同时,也遭遇了上苍残忍的考验。而中国人在经受考验的同时,也对这个诘问作出了回答———我们在商品社会、消费时代的悠闲踱步中,并没有踏破做人的底线;在生死考验中,我们作为人的纯真还在。
尽管,在地震发生后,在灾区仍有部分官员未能尽职尽责,仍有极少数歹徒趁火打劫;在后方也有部分寡善薄仁的商人、无动于衷的肖小。但是,他们毕竟是“部分”、“极少数”,而主流是那些可敬的老师,可亲的母亲,可爱的士兵。他们的作为无不在提醒人们:我们依然有仰望天堂的资格。在他们心中,保存着人性的薪火。
我们希望,在震中灾区,为那些老师、母亲和士兵,立一座丰碑。我们每个人更应该在自己心中为他们立一座丰碑。莫让废墟中挖掘出的一切美好的、宝贵的东西,随着时间流逝而贬值。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灾难,也是一个契机。抗震救灾中展现出来的人性光辉,感动了无数人,平日忙忙碌碌的国人,是时候停下脚步思考一下,我们要选择“丑陋”,还是要选择“美丽”?当感动逐渐离我们远去,人性的光辉如何得以不褪色?
中国要成为强国,需要的不仅仅是GDP,更需要的是无数团结、无私、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大国民”。这种道德的诉求,才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动力。
作者:
杨健
编辑:
彭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