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评论 > 正文
长歌当哭人何为 汶川震后期有歌
2008年05月20日 09:1221世纪经济报道 】 【打印

大悲希声,举国同哀。国务院决定,从5月19日到5月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中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中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作为新中国以来最大的地震灾难,汶川大地震创伤重大,堪称国殇。根据相关部门数字,截至19日12时,汶川地震已造成34073人死亡,245108人受伤,目前受伤住院治疗人数累计52934人。

一份不断拉长的死亡名单,一个个不断诞生的生命奇迹,一群群不断安置的灾民,都验证了一个道理:没有人是孤岛,没有生命会被轻弃。相信奇迹必将发生。而今,抗震救灾处于关键时刻,地震造成的次生危机将成为主要危机。悼死者、救困者、疗伤者、护生者,这些任务迫在眉睫,十分繁重,扼住厄运喉咙的手丝毫不能放松。

设置全国哀悼日,为的是拒绝遗忘,为的是在苦难中汲取精神资源。人有大德曰爱,天灾无常,需以人道御之。拒绝遗忘,从个体叙述入手,拒绝将苦难化为一团无从选择也无从抵御的虚空,人不是历史的人质,不能成为客体,也不能抽象化,更不能被一种有意无意的神话叙述所遮蔽。此时,我们更需要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观点,追问在片面强调增长的一路狂飙之下的生命观、财富观、发展观。人不是献身于某种抽象的历史的祭品,而是献身于大地上活生生的生活与家园,与繁星与大海相歌。生死固然相隔,如此岸之生者不忘彼岸之死者,则死者可以安魂,生者可以前行,从苦难中耕耘出一片葡萄园。

设置全国哀悼日,为的是挖掘出建设现代国家的制度元素,把紧急状态下的临时安排推向持之以恒的法治建设与制度设置。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执政党和政府第一时间反应以及动员,应急机制层层升级,各种力量汇聚成海,举国纾难,三军用命,打破部门界限,超越地方藩篱,信息相应公开,以生命至上为共识,以有力有序有效为目标,为的就是维护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普适价值,在前一段西藏问题和奥运火炬传递等大事件之后,展示了中国力量,彰显了中国价值,塑造了中国形象,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好评。诸多潜流应视为民族国家未来之走向。如能在日后的国家建设与世界交往中,把许多积极因素,由紧急而变日常,由特例而成惯例,由命令而循法治,则善莫大焉,国祚绵长。

设置全国哀悼日,为的是将各处迸发的公民精神转换成公民社会生长之因,为的是弥补因观念相左、利益相歧而造成的某种社会断裂,为的是更加重视人的生命权、发展权,免受恐惧与死亡,实现正义与公平。此次抗震救灾,灾区人民坚韧顽强,生命的记录被不断刷新,诸多生命奇迹,展现了中华民族屡挫屡起不断前行的顽强精神。诸多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以及国际上的支援力量,四海同心、轻利重义、火线增援,后方捐款捐物,公共媒体传递灾情、为生颂歌、建设共识,证明了在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构建更多的主体,将会构成更多防护风险的屏障。种种端倪,如河入海,皆可化为公民社会之基。

奥斯维辛之后,诗有何为?因为在那场浩劫当中,人们面临像“索菲的选择”那样的生存论深渊,那么,“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希望天佑华夏,浴火重生,依然有歌。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社论   编辑: 陶沙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奥运火炬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