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评论 > 正文
举国哀悼,世界主义的温暖
2008年05月20日 08:57金羊网-新快报 】 【打印

本报评论员

多少年过去,你是否会记得这个已经开始发热的下午的黑色三分钟,繁华的街道一片沉寂,以前因抢时间而飞行如豹的汽车主动缓慢行驶,整日在你身边嘻嘻哈哈的同事满脸肃穆,你悄立窗前,眼含热泪,凄厉的笛声犹如雨中的雷霆降临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倾听,它正为刚刚消逝的三万余公民举国默哀。

你不会忘记变幻无常的2008年,那个残酷的五月,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地震,更不会忘记在地震过后这个国家所表现的勇敢、热忱、无私、高效、无与伦比的凝聚力与人道主义精神。

你看到从5月19日至21日,举国降半旗,为三万余名亡灵,为悲伤逆流成河的北川,为普世而美好的人性。红旗降落了,却在中国人乃至世界人的心中缓缓升起,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圣火停传了,因为圣火的传递同样是为了发扬人性的良善一面,它于此刻停传,并未减损,反倒加剧了它的不屈的光芒,同时在向不幸的罹难者致以来自奥林匹亚诸神的祝福。

古人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摆在首位。但他们所祭的对象,首先在天地,其次在人。而在人者,主要指帝王将相等当权者,以及为其服务效劳的死者,从未有哪个朝代举行过为民之祭。乃至到现代中国,降半旗志哀者,多为国家领袖,或为国牺牲的烈士。现在,由人民鲜血染红的旗帜终于为死难的人民而降,并以国家的名义表达对亡灵的无限哀思——历史打了一个冷颤,却走上新的起点。

降半旗、鸣长笛是一种形式,其意义却并不止于浅薄的表层。看那些论者说得多好:“第一次,我们的国旗像一架天平,清晰地称出了中国普通民众生命那沉甸甸的分量。”“正因为旗帜降过,所以它才能在民众的心中飘得更高。”更有人冀望这次举国哀悼能够开启一种崭新的传统,这种传统就是对公民个体生命至高无上的尊重。尊重每一个普通的生命,不分强弱,不分贵贱,才能释放平等的真义,才能使制度有所改进,才能让人性在荒地之上开出艳丽的花朵。

是的,我们哀悼,以人性之名。正基于四海皆同的人性,哀悼生发了焕然一新的光泽:不仅为了在汶川死难的同胞,还为了这个世上所有正常与非正常死亡的人类;同样,旗帜拥有颜色、图案与国界的区别,哀悼却可以跨越国界,所以我们看到,在中国降半旗之前,秘鲁政府就以类似行动向亡灵致哀。

我们毕竟在忙于抢险赈灾,时间纵然有先后,心意却无高下之分。在这次大灾难里,我们体味到一种世界主义的温暖。当人性之旗降落半杆,生者与死者、中国人与外国人的心灵距离陡然拉得很近,很近,近若咫尺,近到一个看到地震新闻的外国朋友甚至会这样说,原来他与灾难、死亡,只相距短短的十公分。

而我们必须谨记:哀悼不是让我们消沉,哀悼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或者说,对死者而言,哀悼是终点,对生者而言,则是起点;哀悼不仅是为了死者,更是为了生者;哀悼不仅是为了过去,更是为了未来;哀悼不是为了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小,而是为了使其变大,打开一个开放性的空间。哀悼教诲我们的是关乎生命的真理和世界的智慧。就当前事件而言,哀悼让我们认识到,人性的内涵,以及我们每个具体的人与人性的关系。

三分钟的沉默和三天的哀痛转瞬即逝,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惟愿亡灵安息,托体同山阿。而作为生者的我们则得继续超越废墟和伤感,重建家园,重建生活。我们是否有信心战胜灾难并得以前行,除了取决于我们投入的力量,还取决于我们对待灾难的态度。举国哀悼的意义正由此萌芽。不忘死者,是为生者。不忘前世,是为后世。

所以我们要在最后呼吁,将每年的5月12日作为全国公悼日,祭奠随汶川大地震消亡的三万余名灵魂,祭奠每年新增的正常与非正常死亡的中国公民。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陶沙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奥运火炬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