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评论 > 正文
公开、知情与理性
2008年05月14日 08:38人民日报 】 【打印

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央和各地权威部门通过报纸、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各种渠道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震情、灾情,及时、通畅的信息披露,极大地消除了社会的焦虑恐慌,帮助公众保持了镇定。

联系到《政府信息公开条例》5月1日正式施行的背景,我们有理由对这部法规寄予厚望。

人们常说:“谣言止于智者”。智者,也就是通常说的“明白人”,他们听到传言,会独立思考作出判断。判断之后,他们会告诉人们事情原委,传言中的那些不确实、不客观的信息就会停止传播。

然而,许多事例证明,政府部门不可寄希望于“谣言止于智者”。原因很简单,对于每一个公众,他们只是普通人,对那些不利的信息,自然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

不管在什么样的时期,突发事件不可避免,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信息传播不可阻止,所谓“没有不透风的墙”,那么谣言该如何停止、澄清,在危机面前又如何让人们避免情绪化、保持理性?

有人会这样想:赶紧把事情处理好,完了再公布真相吧;或者事情不好处理,先保密吧,免得舆论添乱;或者事情说出来“不好听”,先编个好听的说辞吧……但是,对疫病、污染、灾祸等许多突发事件的处理都证明,在信息传播渠道多样、传播速度迅速的今天,拖延、捂盖的做法,只能是掩耳盗铃,既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又使谣言进一步恶性滋生、蔓延。

最好的选择是公开。

公开可以大大增加人们知情的机会。谣言的出现,反映的是公众对信息的需要。政府的权威发布渠道不通畅,公众只好转而求其次,这会加大失实信息的传播几率。用及时、充分的信息公开保障人们的知情权,可以说是遏制谣言的一剂良药。

公开可以大大增加智者产生的机会。虽然我们知道,大多数的公众不能未卜先知、料事如神,但是我们相信,大多数的公众是理性的、负责任的,在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表达权得到保障的情况下,特别是在知情的前提下,会作出理智的判断与选择。

可以说,不知情,就难成智者;不公开,就没有智者。知情始于信息公开,谣言止于信息公开。信息公开是实现“谣言止于智者”的一个必要程序。

公开才能知情,知情才能辟谣,知情才有理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公开”明确为政府部门的“法定义务”,“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有了制度保障,这正是公众对这部法规热切期待的原因。(马国英)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马国英   编辑: 王平伟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奥运火炬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