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
作者:李龙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猝然降临,让国人根本没有丝毫心理准备。灾情就是命令,在这场猝不及防的7.8级地震面前,从中央到各个地方,从信息的及时披露到救灾的快速反应,我们都表现出了一个令人称道的变化。种种迹象表明,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我们不但具有了相对成熟的应急机制,而且更重要的是,权威信息的透明化让我们掌握了救灾的主动权。与时间赛跑,与生命赛跑,争取援救每一个被困者。
就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短短几分钟后,新华社就发布了汶川县发生地震的消息。国内几大门户网站也在很短的时间内,纷纷刊出这一消息。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马上进行直播,将汶川地震的相关消息传播给每一个观众和听众。央视更是以直播的方式,连续不间断地以图文并现的方式将灾区信息随时传递。
中央的反应更是迅速及时。在地震发生后一个小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就召开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已就救灾作出部署。在地震发生后不到两个小时,温家宝总理就飞往成都,在途中研究布置抗震救灾工作,直接指导抗灾救援工作。
随后,国家地震局马上召开了汶川地震后的首场新闻发布会,就汶川地震的消息作了权威的说明。可以说,资讯的透明和公开,以及权威信息的及时披露,让世人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同时也使得部分地方流传的谣言没有了市场。民众情绪稳定,没有出现恐慌,一方面有利于稳定秩序,另一方面则是让我们赢取了宝贵的救灾时机。
把“及时公开准确信息” 作为稳定民心的关键,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甚至是收音机的短信,发布官方关于灾情的权威信息,这种坦然面对突发事件的态度,显示了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以人为本、高效及时、透明开放的救灾理念和机制。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中国不仅综合经济实力上了大台阶,应急处理能力和抗灾救灾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正如有论者所指出的,和30多年前那一场带走20多万条生命的唐山大地震相比,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抗震救灾和承受灾难的能力已有长足的进步,这一点已得到了国际社会普遍的积极评价和肯定。灾难总是不幸的,也是人们不希望看到的,但闭目塞听并不能掩盖灾难。在汶川地震面前,我们树立了一个信息公开的典范。
天灾不可怕,可怕的是灾难发生之后,却得不到及时的救助。“早一秒抵达,就能及早抢救生命。”温总理的话让人有理由相信:只要万众一心,我们必能战胜灾难,重建家园。让我们携起手来,和所有罹难者的家人,分担失去家园和亲人的悲伤;让我们和所有国人一起渡过难关,战胜劫难。
作者:
李龙
编辑:
陶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