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领导人的出访被冠以怎样的称谓,常可窥见访问的基调。胡锦涛主席5月6日至10日的对日访问,被称为“暖春之旅”。熟谙中国文字的人都明白,“暖春”二字意味着怎样的和煦空气——这是中国国家主席时隔10年再次访问日本,也是继安倍晋三“破冰之旅”、温家宝“融冰之旅”、福田康夫“迎春之旅”之后,中日关系呈现出春暖花开的又一景象。
5月1日,福田康夫接见了10名中国留日学生代表,表示将对胡锦涛进行盛大的欢迎;5月4日,胡锦涛会见日本记者,将对日访问定位为全面推动两国关系改善的“暖春之旅”;5月5日,新华社援引外媒报道,不爱抛头露面的日本明仁天皇预定将在胡锦涛访日期间与他三度会面——政治高层最大程度地释放了善意。两国舆论也对“暖春之旅”给予了积极解读,外交官员与分析人士认为,这次访问将大大缓解两国间的猜疑氛围。
从官方和民间舆论的姿态可以认定:定调于“暖春之旅”的访问必将是一次全方位的“软接触”。中方必然将以更加柔性的情感接近、文化交流、全面接触,向日本朝野上下释放更多的积极姿态。相应的,度过了选后蜜月期、正承受着信任危机的福田首相,应该会重点推销青少年交流、节能环保等这些能够取得最大共识的议题,而上次访华时谈到的台湾问题,鉴于“322选举”后台海关系的积极走向,可能被弱化;复杂的东海问题,鉴于外交、能源部门仍在磋商,短期难有重大结果,也将秉持既有主张,又不至于过多地“干扰”访问进程。
双方显然已经意识到,鉴于两国外交关系此前由于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而多年停滞不前,在有分歧的问题上继续“死磕”是没有意义的。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基调之下,通过“软接触”谋求双方过硬的互信,稳步地调和关系,才是建立长期互惠关系的重要步骤。
年初的毒水饺风波,原本算不得太复杂,正是由于缺少基本的互信,屡屡陷入僵局。这只是一个表象,更深刻的问题在于: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有很多共同点,但也有非常大的差异。两个“近邻”之间,貌似很了解,其实很不了解,充满成见,一些固有的刻板印象阻碍了“邻里之间”最起码的交流——这是阻碍中日关系的关键所在。
这在双方国家互联网上普遍的“贬多褒少”便能够看出来。有媒体总结称:中国青少年眼里的日本常常是扭曲的(要么妖魔化,要么完美化),而日本青少年眼中的中国则普遍是滞后的——双方都缺乏对于彼此现实的准确认知。过于强化从自身的角度去看对方,选择性“失明”与固有思维的影响,只会令认识的偏差“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正如日本驻华大使所言,中日之间有很多“合作多赢、分歧多输”的领域:诸如能源、环境、气候变化、传染病、朝核问题等等涉及世界和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大问题。但由于互信的缺乏,这些领域的合作显得有些薄弱———与亚洲两个大国的身份颇不匹配。我们习惯于称中日之间是“经热政冷”,但任由长期“政冷”,长期杯葛,“经热”是难以维系太久的,到头来必然是一个“多输”的局面。
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话同样适用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修复政府层面的关系相对容易,修复民间的不快与敌视却并不容易。正因如此,高层访问都致力于与民间的接触,致力于引导民众的交流。胡锦涛访日期间,打乒乓球、与学生交谈、参观古庙、到早稻田大学发表演讲、为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活动揭幕……全方面交朋友的“软接触”访问思路非常明确。
缩小中日国民间的误解和不了解,谋求基本的互信,是发展中日关系的基本骨架。虽然一次高层访问不足以迅速化解所有的分歧,但致力于搭建一个骨架平台,却是政治家们不容回避的政治责任。在如此大背景下,以柔性的情感接近、文化交流的“软接触”,谋求两国过硬的互信,是胡锦涛“春暖之旅”的重要使命;而引导双方国民,走出政治低迷与民族情绪高涨的误区,学会耐心地互相倾听,致力于长期的互信,则是“春暖之旅”之后的应有之声。
作者:
毕诗成
编辑:
陶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