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两会”代表委员人数众多,来自不同行业和不同界别、不同区域成为代表委员的身份特征,而这种特征也越来越体现在参政议政的行为中。不管是对会议内容的审议,还是发言和履行职责提出议案建议,代表委员的履职行为普遍带有明显的身份色彩———比如教育界的代表委员参政议政关注的多是教育问题,金融界的代表委员关注的多是金融问题,卫生界的就关注卫生方面的问题……
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代表委员关注本行业的问题以及围绕自己熟悉的工作开展参政议政,本身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比如对问题比较熟悉,分析比较透彻,相对应的议案和提案的质量也比较高。但这也带有一些天然的缺陷,比如对一些民生问题关注较少,对敏感问题不敢接触等等。同时,因为行业、领域的影响,一些弱势群体和基层问题(比如农民工、农村基层工作等)就很少被关注,也很少得到大部分代表委员的认同并促进相关问题的解决。这种现象对于建设和谐社会而言,对于参政议政的质量而言,对于一些特殊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而言,对于科学执政的效果而言,都是不利的。
导致代表委员陷入身份窠臼而只注重和关注自己熟悉的本行业问题,只注重通过参政议政解决自己行业和领域范围内问题这一现象的原因,首先是代表委员身份特征所属领域的限制,这是一种职业和行业特征对个体行为天然影响的结果。
其次则是一些代表委员远离现实、远离基层和民众,不能全面掌握情况的后果。正是因为对民生和基层问题缺乏关注和重视,才导致了部分政协委员不愿、不能,也不会对一些不在自己行业内的民生问题进行分析并渗透到自己的参政议政行为之中。目前,这种现象得到了大部分代表委员的重视,不少代表委员利用不同形式开始着手解决这种缺陷。近年来,一些代表委员利用开热线、网上征求民意等形式推进参政议政质量就是一个明显的佐证。
最后也是代表委员不能科学甄别身份特征的后果。其实不管代表委员来自何种行业、哪个领域、什么地方,在会议召开过程中,除了代表委员的身份之外,其他身份只能是一种“小身份”,而在这种庄严的参政议政场所,要确保科学履职,代表委员就必须以代表委员的大身份为重,而不能以行业和领域的“小身份”为重。
所以,从科学履职、不辜负基层民众的期望、服务大局推进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每个代表委员都应该走出小身份的窠臼,把目光放得更远些,把关注的领域放得更广阔些,切实做到对参政议政负责和对基层民众负责、对履职负责相统一,跳出身份窠臼,以代表委员的职责要求自己,以代表委员的身份积极科学的履职。
作者:
许朝军
编辑:
陶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