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地看待“冷静”之死
年年春运难,哪有今年甚。1月13日,春运第一天,就传来安徽师范大学一位大三女生冷静(音)在芜湖火车站被拥挤的人流挤下站台被火车轧死的消息。(1月17日《广州日报》)
每到岁末年初,在我国就形成了一浪浪春运高潮,尤其是民工流、学子流高度迭加,造成运力吃紧,一票难求,“春运”,也成为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流行词汇。
反思“冷静”之死,铁路部门的粗放型管理当然难辞其咎,但更多的责任并不在于铁路,而在于中国的运力不足,折射了民生需求与国家运力紧张之间的矛盾。从我国国情来看,火车具有经济、便捷、安全等特点,因此乘坐火车成为大众出行的首选,于是铁路部门多年来就一直担当着运输“老大”的角色,“铁老大”也就一直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成为压力最大、遭致诟病最多的部门之一。
女大学生“冷静”成为春运的牺牲品,既给有关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敲响了警钟,也为化解春运难题提出了新的思考:作为国家,如何把关注民生落到实处,在重点工程建设中,能否多向民生工程倾斜,通过宏观调控,合理配置运力;作为政府,能否通过价格杠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补贴机制,鼓励民众选择更多的出行方式,分流运输压力;作为交通部门,能否实现资源共享,建立运力共担的协调联动机制……等等,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
其实,在现实语境下,民众对出行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能够安全抵达。现在连最起码的目标都实现不了,甚至把原本快乐的返乡之旅变成了“冷静”式的不归之途,为此而难堪的,绝不止铁路一个部门。
据专家预测,未来20年内,我国将有2亿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每年增加1000万人次,春运人数将年年上升。如果我们不想办法采取对策,春运矛盾还将加剧,女大学生为春运祭旗当牺牲品的悲剧就还可能重演。
作者:
叶传龙
编辑:
彭远文
|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