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视点 > 正文 |
|
相关标签 | [党国英] [中国改革] [社会转型] [政治文明] |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原编者按:中国改革是难度很大和充满风险的事业。在国家转型时期,改革的渐进方针是必然的,但渐进不是停滞,渐进也需要切实地推进。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改革任务最重要?改革的风险何在?如何控制改革的风险?这些正是本文试图解答的问题。
中国改革的任务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政治结构的全面转型。影响转型成本的因素包括地理环境、天然资源、人口数量、技术水平、国际形势等,但最重要的因素则是制度变革路径的选择和风险控制。
需要坚守的四个底线
对于改革的后果,是否有不能或暂时不能突破的底线?自然是有的。改革不夭折、国家不分裂、社会不对抗、政权可持续,应该是改革主导者愿意接受的底线。在这些底线之上,才谈得上改革取得何种成绩。
改革不夭折,是指改革不至于进行不下去而发生倒退。例如,改革者本来确定了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但因为某种事变,反对市场化改革的势力占了上风,以至命令经济全面回潮。历史经验表明,这不是没有可能。
国家不分裂,是指一个国家不至于因改革产生的某种条件,给某种利益集团提供分裂国家的契机。在多民族国家,或者是在一个大的民族之下存在若干亚类民族的国家(例如前南斯拉夫,斯拉夫民族又分为几个亚类民族),这些民族或亚类民族在极端民族主义政治家的鼓动下,可能在一定条件下提出裂土而治的普遍要求,导致大规模的社会冲突。
社会不对抗,是指改革后果不至于绝对损害大多数民众的福利或使分配差距形成长期扩大趋势,以至导致社会内部的激烈冲突。可以用基尼系数来反映社会的分配公平状况,基尼系数大于0.4值得警惕。拥有绝对剥夺感或强烈的相对剥夺感的弱势利益集团,常常会成为民粹主义或极端民族主义势力的社会基础,他们的结合将致国无宁日。
政权可持续,是指国家的基本宪法秩序不因为改革而迅速颠覆,改革主导力量能掌控国家局势。也许改革的最后成功标志是创造出和谐的政治市场,使政治仅仅作为一种高度技术化的社会公共品供应的制度架构,政治家的生存资源不再单单依靠政治舞台,从而使政治变更转化为技术化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国家转型中的政治家常常没有政治舞台之外的生存资源,他们在国家转型完成之前对政权有高度的依赖性。政权如果在转型时期不可持续,不仅政治家不能接受,社会也可能不堪承受,改革也可能夭折。
本文所说的改革风险,正是指上述几种底线的失守。
作者:
党国英
编辑:
郑伦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