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顾思齐:河南人是所有中国人的缩影
2007年08月30日 10:55南方网投票数: 顶一下  【
相关标签

在中国,河南人已成为假冒伪劣的歧视性代号;而曾几何时,在西方世界,中国人也成了劣质商品的象征,以至于有欧洲人申请注册“非中国制造”的商标。中国人在国际的形象,亦如河南人在国内的形象;我们怎么笑话河南人,外国人也怎么歧视我们。

河南人不过是所有中国人的缩影。我们都是河南人。

河南人是从来如此的吗?哲学家冯友兰是河南唐河人,按他的说法,先秦古书凡说到老实人或傻子的故事,总喜欢以“宋人”为代表,如“守株待兔”、“揠苗助长”之类;春秋时代的宋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可见河南人自古就以老实著称。在河南同乡会的场合,冯友兰也时常勉励河南学生要保持他们忠厚的固有品格。

——我们姑且暂时接受冯友兰的证明。但接下来的问题是,自古以来都老实的河南人,怎么一下子就变得这么不老实了呢?

中国人又如何?近人陈季同在《吾国》中指出,在近代以前,中国商人阶层已形成一种深厚的商业道德传统,就连西方人也多称道中国人“在商业交易中带来了一种绝对诚信的风气”、“一直遵循着最严格的诚信原则”,甚至认为“中国商人比其他地方的商人可信,甚至比我们的商人可信”;有位英国人还说:“那些曾经与中国人做过大笔生意的商人告诉我,与他们签订的书面协议没有什么用处,口头约定就足够了。在几年中,一文钱也不会少,尽管他们做了几百万两银子的生意。”陈存仁的《银元时代生活史》也提到:“从前上海人的商业道德和往来信用极高,没有什么商业诈欺的事情……还有一种商业习惯,大家交易全凭信用,不签署什么契约,来来往往,只凭一句话,说出的话,也不需要第三者证明,绝对不会耍赖。这种作风由来已久,连当时外国人和上海人做交易,不论多大数目,也相信中国人‘一言为定’的商业道德。”陈存仁的回忆,正可与陈季同的引述相印证。

于是,我们不免会产生同样的疑惑:那么坚守诚信的中国人,不到一百年间,为什么竟沦为西方人眼中的专业造假者形象?

小到老实的河南人,大到诚信的中国人,都这样彻底地走向了反面。这表明:形势比人强,当下的环境因素比长远的传统因素更重要,硬性的制度因素比软性的文化因素更关键。由此意义而言,秦晖先生“文化无高下,制度有优劣”的说法,确是一个精辟的概括。

所谓国民性,或者说社会风气,并不总是保守不变,甚至有时是相当投机善变的。大概说来,社会风气的向下堕落是最容易的,而若要长期维持一种良性的社会风气于不堕,则是非常困难的;至于向上改良一种社会风气,当然就难上加难了——可也并非绝无可能。

在近代西方工业化的过程中,后进的德国人也曾是欧洲的“中国人”。他们凭借廉价劳动力大量生产价廉而物不美的商品,在1876年费城的世界博览会上,德国产品被总结为一句话:“价格便宜而质量低劣”(billigundschlecht)。此后,德国工业界痛下决心,展开声势浩大的提高质量运动,历经几十年,终于使“德国制造”(MadeinGermany)由劣质产品的标志,一跃而为优质产品的标志。

有朝一日,“中国制造”也能像“德国制造”那样乌鸡变凤凰吗?

河南人相关阅读:党国英:歧视河南人是政治不正确

用人单位不要我,就因为我是河南人?

河南一县委书记:有了钱还是先‘紧’着老百姓

作者: 顾思齐   编辑: 李新爱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