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莫斯科航展上险些失事的苏-35
今年,俄罗斯战机的临时大当家苏-35BM(近日已改名苏-35S)多次险象环生,先是四号原型机在首次试飞中就失事坠地,然后一号原型机在莫斯科航展上表演了一次惊险的单轮着陆——险些发生的大事故却被现场观众误认为“高超特技”。如果一号机再发生重大事故,那进行空中试飞的就只剩三号机(二号机进行静力试验),对苏-35装备俄军和对外出口都将造成致命影响。
苏-35S(原苏-35BM)是当今俄罗斯主打新型机,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和总理普京都表现出高度重视。由于五代战机T-50研制进度一再拖延,短时间内无法形成战斗力,无论是俄罗斯空军自己装备还是争夺出口市场,都依赖于这种苏-27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四代半”战机。
俄罗斯空军装备已经多年没有进行大规模更新,近年最重要的工作也仅是将苏-27改进为苏-27SM的升级计划。由于资金问题,加上苏-27SM性能无法和西方新一代战机抗衡,这项升级计划近日也已经结束,仅有部分苏-27完成了升级。从性能上看,俄空军主力战机的整体水平仅停留第四代(西方第三代)的初期水平,即使是苏-27SM和出口型苏-30,也只能部分达到第四代战机后期水平,无论是本土防空还是争夺出口市场,都无法满足需要。因此,苏-35S能否及时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是至少五年内决定俄空军实力和出口竞争力的关键。
苏-35S从整体性能上看,仍难以和F-22相抗衡,主要缺陷在于隐身能力不足。但苏-35装备了强大的“雪豹E”相控阵雷达,以及矢量推力发动机,在探测能力和机动性能上已接近F-22的水准,面对除F-22之外的其他西方战机已拥有较大的优势。
由于F-22已经停止生产,面对性能有一定降级的F-35,苏-35S未来的空中压力已经大大减小,因此其使用价值颇有一定提升。虽然“雪豹E”雷达与西方AESA雷达相比,核心技术上仍存在差距,甚至不能算是真正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但由于其采用了更大的天线口径(980毫米对F-22的700毫米),因此在探测距离上有一定优势,并且有相当大的升级空间。而且苏-35S庞大机体也有利于装备更多的武器,加大火力打击力度。
但苏-35S的前景存在着相当的不确定性,仅有两架进行试飞的原型机,再加上接连出现的事故,令人怀疑其技术可靠性。虽然其性能指标十分卓越,但毕竟都是来自于纸面上的宣传,考虑到近年来俄罗斯军工产品质量不佳,苏-35S的出口市场竞争力也要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俄罗斯研制T-50的进程已经紧锣密鼓的展开,原型机即将首飞。苏-35注定是一款过渡时期的战斗机,但由于俄罗斯军费和技术两方面的问题,苏-35很可能将在很长时间内在俄罗斯空军内担当重任。
各项评分:
电子设备:★★★★★
机动性能:★★★★☆
武 器:★★★★★
潜 力:◆◆
市场评价:●●○
总分:★x14.5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