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复制的军队:抗震救灾解放军经受住了考验
2008年07月29日 16:34解放军报 】 【打印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先后投入抗震救灾兵力13.7万余人,他们徒步开进震中,在高原陌生地域空降,从“死神”手里抢夺生命、抢种抢收……救灾部队不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对此,国内外舆论普遍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人民解放军是“具备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的复合力量”。

实践证明,这种“复合力量”得益于我军积极适应职能使命拓展的新需求,“三队”有了新发展。

空前艰难险阻:牵动世人目光

灾难面前,各种困难超乎想象。

官兵的信念和意志同样超乎想象。国际社会最先感到惊讶的是,震后14分钟,统帅机关紧急发出第一道指令。各大军区、各军兵种闻令而动,救灾大军从陆地、空中、水上火速开进,20多个兵种紧急奔赴受灾地区。部队特殊装备引人瞩目,诸如搜索犬、生命探测仪、遥感飞机、野战医疗方舱等,有效提高了救灾的速度和质量……

时代在变,人民解放军也在变化发展。人们惊讶地发现,与以往相比,这是一支更讲科学的战斗队:科技手段,科学指挥;科技装备,科学调度……抗震救灾,这无疑是一支无法取代的力量。

工作队的光荣传统,在救灾实践中进一步发扬光大。部队进村入户第一件事,就是迅速与党员干部取得联系,让村党支部、村委会尽快运转起来。鼓励受灾群众生产自救,给孤儿、孤老、孤残和重伤员特殊关照。一个令人称道的显著变化是,工作队的内涵有了新拓展。总政3次组织“军队抗震救灾心理服务专家组”78名专家,全军115支心理应急干预队,分赴5个责任区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抚慰,开展心理疏导。

许多人没想到,救灾部队还是一支不为自己生产的生产队。二炮某工程技术部队租用两台收割机,帮助27户农民收割120亩麦子,分户打包运到家中。海军派出100多名装备技术人员,帮30多家企业抢修损毁设施、设备,协调恢复生产所需技术、人员和资金。

诚然,一支现代化军队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垦荒种田,但在人民群众有这种需要的非常时期,部队照样可以当一个出色的生产队。有评论说,这在全世界绝无仅有!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历经改革开放30年洗礼,我们这支军队职能使命不断拓展。惟一不变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没有变。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董强   编辑: 张学勤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