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战争中英军的后勤经验及其对解放军的启示
2010年02月21日 13:13《战争与后勤》 《从马岛之战看现代战争》 】 【打印共有评论0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派军队登陆并攻占了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为了夺回马岛,在极短的时间内做了大量的,细致的准备工作,经过74天的激战,最终夺取了战争胜利。

在马岛战争中,在海上尤其是远洋的海空战和岛屿争夺战中,后勤补给十分重要。英国特混舰队远离本土13000公里,所以一切作战物资和民生物资以及必要的支援设备全部由舰队自行携带。主要依靠庞大的辅助舰和商船队的进行伴随保障及补给。

英军的后勤补给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庞大的商船队是英国特混舰队的海上生命线。

英国政府在战前就充分贯彻了1978年北约组织关于紧急时征用300艘船只的决议。这是英国国防部能在马岛粮期征用商船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战局的进展,英国征用或租用商船的数目不断增长,共计56艘商船,约66.6万吨,这些船里包括油轮、破冰船、运兵船、修理船、医院船、弹药运输船、淡水补给船、被服补给船、食品储藏船等。其中主要有运兵船4艘,约14.1万吨;油船21艘,约31万吨;另有舰队辅助船16艘,约14.5万吨。支援船只共计72艘,约81.1万吨,与特混舰队战舰46艘,约19万吨相比,舰船数量是1.6:1,吨位是4.2:1。特别突出的是,舰队的油料保障充分,21艘商用油船外,还有舰队油船8艘,约7万吨,共计有29艘油船,约38万吨来保障40艘水面战舰的作战需要。油船数量与水面战舰吨位比大约是2:1。

这些被征用的商船总共运送了十万吨各类物资(换算成周转量为十三亿吨公里)、九千名人员、九十五架飞机上前线。虽然在战争中,作战物资(弹药、油料、食品、轮胎)的消耗量大大超过了计划数字,但英军后勤系统仍基本满足了前线需求。

二、战前动员计划周密,战时组织协调水平高。

由于英国战前就制订了征用商船的计划预案,英国国防部通过海运国防顾问委员会(由海军副参谋长任主席)与在英国海运总会登记注册的船主们密切协作,定期修订这些计划。平时就已经根据船只性能特点而准备了相应的改装图纸。所以这一次凡征用的商船均能就近卸货,及时改装。根据协议,英国政府共向商船船主支付了5500万英镑的征用费。

为了使商船适应战争的需要,许多商船由特文波特、朴次茅斯、查塔姆和罗赛斯的海军造船厂在短短的48小时内完成改装。英国政府为此花了上千万英镑改装费。主要的改装项目包括为19艘商船安装直升机平台;为所有商船加装海上补给装置;增加军用通信、领航和密码设备;加装船用制水装置,增加床辅,以及在一些船上安装40毫米和20毫米高炮。

所有被征用的商船仍由原来的船员驾驶,但每艘征用的商船上都派去了一个后家舰队辅助船队的人员小组。当商船船员进入作战危险区域后,政府给每人每天增加15%的工资。在战争中表现勇敢者和军人一样受功和奖赏。商船被击沉者,由政府负责赔偿。

被征用的商船接到命令后行动很快。有的商船还在世界各地舴,一接到征用命令就立即妥善安排好原来的商务,立即开赴战场。被征用的商船大都在两周左右已经到了南大西洋前线,没有和平时期的严密组织和训练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为了运兵,英军征调了英国当时最现代化和最化豪华的邮轮,67000吨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号,以及45000吨的“堪培拉”号。仅此二船,就可以运兵5000人,把第二批后续登陆部队全部运上了前线。当时,“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号正满载游客向地中海驶去,但政府一声令下,旅客自觉地在中途下船,保证了运兵的需要。

4月7日,“堪培拉”号运兵船载着突击2000余人出航,在经过英吉利海峡时边航渡边作最后的舱面,仅仅花了5天就成功地将直升机停机坪改装完毕。

为了运送航空技术装备,使用了经过改装的“大西洋运送者”号、“大西洋堤道”号和“天文学家”号集装箱船,船上先后装载了20架“海鹞”式和“鹞”式GR3型飞机,以及8架直升机。

为了弥补扫雷力量的不足,5艘1000吨级的英国远洋拖网渔船被迅速地改装成扫雷艇,并用海军人员替换全部船员。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金亮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