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6,半个世纪的传奇(一):仿制过程一波三折
2009年11月09日 15:58航空世界 】 【打印共有评论0

捷克的米格-19P截击机

1958年3月下旬,飞机、发动机厂领导干部会议召开,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在15年后,在钢铁和其他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超过英国”,“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对于主要工业产品,特别是国家建设和国民经济技术改造所必需的技术设备,应当通过仿制的方法,逐步达到能够自行设计和制造的目的”以及“多、快、好、省,勤俭建国,勤俭办企业”的方针,航空工业重新修订了“二五”计划。修订后的计划提出,“二五”期间航空工业奋斗的目标是:充分发展生产能力;培养又红又专的干部,努力学习苏联先进经验,提高技术,积极开展新品试制,使航空工业产品在品种、性能、质量和数量上基本满足军需民用;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和产品设计工作,达到从仿制向自行设计的跃进;大量生产民用产品。建成完整的、独立的航空工业体系。并且具体规定1958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57年翻三番,当年仿制的新机品种要相当于“一五”计划的总和。

这次会议刚刚结束,航空工业在1958年4月又在上海召开了民品工作会议,提出了“思想解放再解放,生产跃进再跃进”的口号,大批“航空神秘论”、“航空特殊论”、“条件不足论”,大搞所谓“反保守、比干劲,一年赶上国内先进水平,二年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此后又不停地大搞所谓“拔白旗,插红旗”以及“反右倾,放卫星”等群众运动,不断掀起所谓“西安高潮”、“重庆高潮”、“长春高潮”等等,一次会议一次高潮,一次高潮指标提高一级。到1958年底在哈尔滨召开的航空工业现场会议上,进而提出了“五番是上游,三番是中游,一、二番是下游”、“任务越大,干劲越大,奇迹越多,困难变少”、“小干不如大干,大干小困难,小干大困难”、“压力就是动力,压力越大,动力越大”,同样,也提出了“人有多大胆,机有多高产”。

盲目追求高指标,随心所欲地大搞产值翻番,给航空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危害,这其中突出表现在航空产品质量问题上。在严重的质量问题面前,不少同志开始警觉。从1959年3月起,四局开始强调抓产品质量,一些工厂陆续开展了质量检查。在一机部部长赵尔陆分别于1959年5月19日和6月4日就整顿生产秩序提高生产质量问题给机械工业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发了两封信后,当年7、8月份,航空工业分别在哈尔滨和西安召开了主机和辅机工厂质量会议,试图适当压缩一下空气,降低一些过高的指标。

不过这次质量整顿运动阻力重重。哈尔滨质量会议之后,上级机关有的同志提出,“航空产品质量第一”的口号不符合多快好省的总路线,容易产生副作用。经过多次批评,四局被迫于1959年8月19日专门发文,取消了“航空产品质量第一”的口号,而改用“优质高产”的口号代替,整顿质量的运动事实上中途夭折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胡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