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空军原副司令撰文纪念首位打下敌机飞行员
2009年11月08日 11:31新华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两次空战胜利的政治意义远远超过军事意义,它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和全军指战员的胜利信心,极大地震惊了敌人。李汉和他的战友们的战斗实践证明,美国的空军同它的陆军一样,是可以被打败的,年幼的人民空军是能够打仗的,是有战斗力的。初战胜利是取得更大胜利的开端。美国空军惊呼:“一夜之间,在朝鲜上空出现了强悍的中国空军,美国空军面临严重的挑战。”在严酷的战场上,在骄横的强敌面前,李汉经受住了考验,他英勇无畏,机智灵活,不愧为中国空军英雄,不愧为优秀的指挥员。

志在腾飞 刻苦钻研

我和李汉相识,是在1946年烽火连天的东北。他和一些同志,从延安出发,历经艰苦跋涉,到了牡丹江,加入了初创的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后称东北老航校)。我们已经在航校的同志,热烈欢迎来自革命圣地的战友。李汉给我的初始印象是英俊豪爽,真诚待人。我们很快成了至交,并一起当了飞行学员。随着我们之间相知日深,我也进一步了解到李汉在1938年14岁时,就在他家乡河北唐县入了党,还在华北联合大学读过书,1944年到延安后,又在自然科学院学过航空理论。

我庆幸自己结识了一位有学识的战友,他会帮助我闯过掌握复杂的航空技术这一难关的。航校当时所处的环境是十分艰苦的。国民党军队正大举进攻我东北根据地,我主力暂时退守松花江北。牡丹江、佳木斯一带地区,本是我东北后方,但也极不安定,溃散的日伪军和“座山雕”一类的土匪,数量还相当多,他们经常进行破坏捣乱和各种恐怖活动。由于国民党飞机不断骚扰牡丹江机场,航校于1946年冬部分转移到东安。战争使城镇房屋遭到严重破坏,航校只能挤住在经过简易修复的原日军营房内。

东北的冬季是严酷的,气温经常在零下30多度,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取暖设备是“憋里气”煤炉,但煤的供应很少,房间内常常像一个冰窟。当时伙食也很差,主食是玉米粥和窝窝头,还不能吃饱。就在这种条件下,航校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为来年开始飞行训练作准备。机务人员要把残破的飞机修复,后勤人员要到各地民间收集散落的汽油和航材,我们飞行学员就是要攻克航空理论关。当时我们大多数人只有相当于小学二三年级的文化程度,而要掌握航空理论,在数学、物理和语文知识方面,至少应达到初中水平。

为了在4个月内突破这道难关,学员们的学习情形真是到了废寝忘食、悬梁刺股的地步。李汉文化程度高,于是他就成了我们热心的小教员。他自己也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仍是非常刻苦地学习。为了扎实地学透记牢飞机的系统结构,他分别绘制了多份飞机的汽油、操纵和电路系统图。他在那冰冷的房间里,聚精会神地绘图,又忍不住时常地跺跺脚,向手上哈哈气,绘图笔从僵硬的手中不时滑到地上……那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他心灵手巧,做什么像什么。飞行教官要求我们人人做一个木质小飞机模型,我削了很久也不成样子,李汉却用了几天工夫,削刻了几架既精巧又逼真的小模型分给我们。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林虎   编辑: 唐毓瑨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