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王国——阿富汗、不列颠和莫卧儿的碰撞
2009年12月18日 12:37 】 【打印共有评论0

1761年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中,杜兰尼彻底击溃了敌手锡克人-马拉塔人联军士兵。锡克人是印度半岛上最勇猛的士兵之一,在印度历次战争中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而勇猛的马拉塔人在这次战役中业最后衰落下去,终于被尼泊尔民族廓尔喀人消灭。图中可以看到杜兰尼在阵中策马,在帕尼帕特这个兵家必争之地对敌人万炮齐轰。

1759年,艾哈迈德再次重返印度,同马拉塔人和锡克人作战。1761年他在帕尼帕特战役中取得大胜,彻底摧垮了对手,迫使莫卧儿帝国皇帝割让了旁遮普、木斯坦、信德和克什米尔,并掳掠了大量财富。(击溃马拉塔联军在事实上摧毁了印度面对西方侵略时惟一一支可能进行有组织抵抗的力量,使得英国东印度公司在随后一百年内逐步控制了印度。)在又一次扶植了一位傀儡莫卧尔皇帝后,艾哈迈德回师坎大哈。然而锡克人的游击战术使得阿富汗人不胜其扰。1762年、1764年、1766年和1769年,艾哈迈德又先后四次进入旁遮普试图镇压锡克人,但是都没能完全成功。由于北部布哈拉汗国虎视眈眈,艾哈迈德最终只能放弃旁遮普。

1770年,艾哈迈德北上布哈拉,布哈拉汗国献出传国之宝克尔卡-伊-穆巴拉克(先知穆罕默德的斗篷)求和,于是艾哈迈德在城下和布哈拉汗国达成和议,确定以阿姆河为两国国界。在又一次征服波斯的马什哈德后,他的鼻子上长出肿瘤(据说是鼻咽癌),不得不回师。1773年,在宣布正式迁都喀布尔后,伟大的阿富汗民族的国父,九次入侵印度半岛的旁遮普,两次掳掠德里,奠定了阿富汗王国基础的沙阿,艾哈迈德·沙阿·杜兰尼死去了。但他的身后留下了一个觉醒的阿富汗民族和一个曾经辉煌的王国。

萨多扎伊王朝是一个军事封建国家,其政治制度沿袭了印度莫卧儿帝国和波斯纳迪尔王朝的行政管理,并保留有部落军事民主制的残余。国王由部落酋长会议推举,拥有军事、行政、执法和收税的最高权力。王朝封建的土地制度占主导地位,虽保留有以部落为单位的土地公共占有形式,但部落酋长、贵族占有大量私有土地,王室和高级军政官员领有大量封地。王朝主要经济来源是税收和战争中掠获的大量战利品,并鼓励商业和过境贸易,增加国家税收。王朝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教义,遵从哈乃斐学派教法。国王以伊斯兰教的保卫者自诩。从中央到地方及军队选派伊斯兰教学者担任法官,设有执法机构,掌管司法和宗教大权。中央、行省和军队中的大法官由国王任命。伊斯兰教的著名长老在朝廷作为国王的宗教顾问参予国事,宗教学者、毛拉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王朝在辖地内的主要城市兴建和扩建清真寺,修建苏菲派修道院和谢赫的墓地,并赐予清真寺瓦克夫地、免交赋税。王朝重视发展伊斯兰学术文化,大量刊行《古兰经》、圣训和宗教著作,在清真寺附设宗教学校,培养毛拉和官吏鲁准许中亚和印度的苏菲派游方传教师到各地传播苏菲主义学理,培养门徒。坎大哈和喀布尔城经新建,经济繁荣,学者云集,清真寺林立,成为政治、经济和伊斯兰文化中心。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金亮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