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兄弟叫顺溜》背后:八路军没有真正狙击手
2009年06月23日 11:30《军事史林》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分析这些成功的狙击作战,有两个基本要求:其一,要求狙击手比狙杀对象更强的机动能力;其二,要求狙击手有涉险攻击的主动精神。

然而在抗战期间,国军主动攻击精神不足,分兵能力、机动能力差,这导致了狙击作战没有取得决定的作用。

而共军忌惮日军对中国民众的报复性屠杀(如,在击毙吉川资少将之后,日军报复性地屠杀了附近村庄80多人),因此,八路军神枪手的威力在反扫荡期间的作用更大。

从实际效果看,日军、德军对平民的报复性屠杀是遏制游击战比较有杀伤力的做法,八路军在作战时不仅要考虑打击鬼子,还要考虑掩护群众转移,因此,类似《亮剑》、《杀虎口》中不经请示单独出击要挨批评的情节,非常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第三、装备水平限制

一架小小的瞄准镜,对于狙击手是不可缺少的装备。没有瞄准镜,步枪可以精确射击的距离不超过三、四百米,有了瞄准镜可以达到六、七百米,其间三、四百米的距离差是非常致命的。

在三四百米内射击,狙击手时刻处于敌人大量步枪的射程内,在撤离时有一分多种的时间暴露在敌人的回击火力之下,想全身而退相当困难。因此,八路军的“麻雀战”往往要依托特殊的地形(如,山地)、地物(如,青纱帐)。

国军装备虽然比共军好,但是专业狙击步枪对于国军来说也是奢侈品。前面说的那个德国援助建设的军用光学设备厂,即便在南京陷落前搬迁到了大后方,估计也会面临原材料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产量也不会大。在没有瞄准镜的情况下,国军的射手在三、四百米内与日军对射并没有任何优势。

第四、训练水平

抗战时期,国军除了没有专门的狙击装备,子弹也很紧张,“抓壮丁”、扰民、军官体罚士兵、吃空饷等做法也极大地影响部队的士气,必然导致训练水平不足。

八路军方面子弹更是匮乏,不过,正因为八路军方面条件艰苦,因此更强调射击技术训练。据老八路说,当时进村驻扎之后,先帮着老乡干活,然后就练瞄准、练拼刺,举枪一瞄就是一两个时辰,当地的大姑娘、小媳妇、小孩子都围着看。

早期那些神枪手大多是长期从军(如,吴德胜)、或在入伍之前就有打猎等方面的经历(如,杨长顺以前打过兔子),后来,在延安及各解放区都组建了教导队,专门训练神枪手,前面介绍的金维三就训练过700多名民兵。这样的训练虽然和实际情况有很大的距离,但经过训练的战士在实战中往往成长得很快。有专家统计八路军毙伤一名日军消耗子弹30发、手榴弹7颗,这个数字是很惊人的。

据《军事史林》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唐毓瑨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