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余永胜 (南京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博士)
正如舆论注意到的,奥巴马上任后中美关系的走势图,有一个突出特点,那就是“高开低走”,与其前任正好相反。如何理解这种冷热顺序上的颠倒?它的背后有没有共同的决定因素?找出这些因素,既有利于我们理解中美关系的现状,也有利于把握中美关系的未来。
利益与价值主导美外交
从宏观上说,美国的外交决策受两大因素的制约,一是国家利益,这是决定性因素,与世界各国都一样;二是价值关怀,比如民主、人权、宗教等,这就体现出美国的特色了,虽然它没有国家利益重要,但也不可小视。不同的部门和力量,对这两点的强调有所不同。作为国家的“法人代表”,行政当局侧重国家利益;而公众及代表公众的国会,相较而言更多地体现价值趋向。
另外,利益与价值之间的平衡点选择,与形势与时机有关。一般而言,在美国安全或经济问题较为突出时,利益追求会占绝对主导地位。而在国力昌盛、安全或经济问题并不突出时,价值关怀则扮演着重要角色。冷战期间,美国自身的安全感不足,就很少打价值观外交这张牌;冷战结束后,美国经济繁荣,军事超强,政府价值观推广的意愿就明显增强。
克林顿和布什二人上任时,正值美国国势昌盛期:克林顿坐享苏联解体的冷战红利,当时美国综合实力傲睨全球;而克氏也治国有方,至交棒给布什时,美国财政已由过去的巨额赤字,变为拥有一千多亿美元的财政盈余,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使克布二人制定外交政策时,有较多的自由发挥空间,二人上任后都执行了一条遏制中国的政策,体现的是国家利益与个人理念的双重结合。
不过,随着中国迅速崛起,二人都认识到,执行这样的政策代价太大。特别是小布什上任后遇上了“9·11”事件,安全再次成为美国的最紧迫问题,美国急需中国在反恐等方面的合作。所以克布二人后来都调整了对华政策,理念色彩消退,国家利益重回全面主导地位,中美关系由是大幅改善。
奥巴马上任后的情况,正好与前任相反。奥氏上台时,美国除了饱受两场战争的折磨外,又遇上了几十年未有的金融危机。国家元气大伤,实力大衰,经济复苏成为奥政府最紧迫的议题。在此情况下,奥巴马的中国政策显然以国家利益为主导,其他因素置后。
奥巴马底子比前任薄
不过,对华战略需求并不能消除两国既有的政治分歧,而只能延迟它发作的时间。经过一年的休养生息,美国经济呈现明显的探底回升态势,美国社会的自信心也随之增强。公众对奥巴马“软弱”的中国政策越来越不满,诸如访华时回避人权问题、对台军售迟迟未决、达赖去年访美时未获会见、中国的网络管制等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气味越发强烈。奥巴马政府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最终不得不走上了民粹主义的路线:既然不能引导民意,就只有被民意牵着鼻子走。
如上所说,民意在影响外交政策时,考虑较多的通常是理念因素。于是,奥政府在一些问题上,开始向中国发难,以舒解民意的不满。
由上可知,美国政府、民众的外交政策取向,是有显著差异的。政府以国家利益为主导,民众喜欢意气用事。从历史上看,只要是行政当局主导中美关系,两国关系即便出现曲折,最终也会纳入正轨,这在克林顿、小布什任上都有明显体现。目前的状况是,美国政府好比舵手,民众好比大船,舵手为国家利益计有意调整过去的航向,但大船转弯的速度却要慢上几拍。而美国的国情在于,很多“舵手”都引领不了“大船”,而“大船”却能决定“舵手”。奥巴马资历较浅,这种情况体现得更为典型。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美关系改善的最大动力与阻力,都在民间。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唐毓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