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航空母舰牢牢地把持着“海战之王”的宝座,凭借强大的攻防能力赢得人们的顶礼膜拜。那么,航母真的像某些支持者相信的那样永远不可战胜吗?美国海军退役情报官,现供职于美国陆军战争学院的约翰·帕彻,在刊登于今年1月出版的《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学报》上的《海上要塞?航母无敌的神话》一文中指出,即便是当今最先进的大型核动力航母,在特定环境下也有可能像“缓慢移动的靶标”般脆弱。
多强的防御体系都有漏洞
1945年以后,美国海军的大型航母从未有过被击沉或遭重创的记录。尽管有关航母价值的争论始终存在,但它们大多是围绕航母的使命、成本以及兵力结构等展开,从未有人质疑其生存能力。换言之,在美军内部,“航母坚不可摧”几乎已成为一种潜意识。
文章指出,在支持航母的人看来,高航速、厚装甲、重火力乃至海洋的天然庇护效应,都是航母具有强大生存能力的有力证据。然而从理论上分析,足够聪明的对手仍能从航母的防御体系中发掘出某些漏洞并加以利用,譬如:
在临近主要航道或海岸的地方,频繁的通讯可能暴露航母的位置;
航母在高速机动过程中无法确保舰载机持续出动,夜间尤其如此;
在低战备等级下,航母上的装甲机库门往往处于敞开状态;
航母舰员人数众多、成分复杂,令破坏分子的渗透成为可能;
核动力航母不受航程限制,但仍需定期补充食品、航空燃料及其他物资;
航母为确保信息流通而配备的网络节点,同样可能成为攻击的对象。
如果掌握了这些弱点,再辅之以有一定战斗力的常规武器,潜在对手完全可能给美军的航母造成严重威胁。这里所谓常规武器,包括巡航导弹、静音潜艇以及智能水雷,近来被媒体热炒的反舰弹道导弹当然也在其列。
不对称战术更让美军头痛
如果上面所说的常规威胁尚容易应付,那么在后“9??11”时代的海上冲突中,如何应对恐怖主义、黑客攻击等“非传统威胁”,无疑是更加严峻的考验。后一类威胁之所以令人头痛,主要原因在于其无法被精确定义和预测,也就难以提前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2006年黎以战争期间,以色列海军一艘最先进的护卫舰“出乎意料”地遭遇真主党武装的导弹袭击而损失惨重,就是对美国海军的明确警告。
事实上,由于“非传统威胁”的行为主体多为行踪诡秘的非国家性政治实体,身在明处的航空母舰往往要面对各种“超常规”战术的突袭。简而言之,对于那些“有创意”的敌人来讲,影响航母战斗力的各种要素――诸如通讯、机动性、后勤补给乃至水兵的士气,都可能是其下手的目标。此类行动不必以击沉或重创航母为目的,哪怕只是暂时限制了航母的行动,就可能严重扰乱美军的通盘布局。
为了更生动地说明这一点,文章作者构思了几种针对航母的“不对称战术”:
在一个无法起降飞机的夜间,一小队武装人员驾驶隐形快艇接近远离护航兵力的航母,强行登舰后迅速在航空设施上安装炸弹。舰员未及反应,舰载机已损失大半。
敌对国家派特种兵占领了一艘大型货轮,趁美军航母通过苏伊士运河时驾船撞击。后者躲闪不及,舰体受损导致航速降至每小时10海里以下,舰载机无法正常起飞。
某极端组织避实击虚,利用自杀式快艇同时袭击了多艘相对脆弱的美军后勤补给舰。由于无法及时获得食物、饮用水及其他物资,航母的战斗力在此后数周内大为降低。
“航母是武器,不是神明”
就像世贸双子塔轰然倒塌所带来的震撼那样,多少年来一直被视为美国权力象征的航母一旦遭袭,给人造成的心理冲击同样将是难以想象的。上面所设想的种种情况并非妄想狂的梦呓,而是美军官兵有朝一日可能面对的最严峻事态。毕竟,在2001年9月11日之前,没有谁能料到区区几个恐怖分子,能在纽约市中心导演多么可怕的灾难。
非传统威胁的凸显,令美国海军不得不着手修订作战条例并引入新的作战思想。美军指挥官们所能做的,首先是对航母的弱点及对方可能采取的战术加以评估并制定预案,之后还要在日常演习中增加相应的科目,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建立起这样一种意识:不对称威胁随时可能出现,一切计划的制定都必须以此为基础。
美军在第一次海湾战争后所做的一份内部报告曾指出,“航空母舰是强大的战争机器,但它并非某种神明,会因为信徒的膜拜而增加力量……”正如上文所强调的那样,事实上,对航母威胁最大的内部因素,恰恰是某些人长期以来“航母坚不可摧”的幻想。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