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同盟:从“漂流”到“变貌” 面临讨价还价
2010年01月20日 11:52新华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1960年,时任日相岸信介(左)和时任美国国务卿霍特签订条约。图片来源:新华网

1960年1月19日,日本和美国在华盛顿签署新版《日美安保条约》,奠定日美同盟基石。此后,日美安保体制几经衍化,日美同盟维系至今。

50年后的今天,国际大势和日美政治生态发生剧变,日美同盟“空洞化”、“危机论”、“再定义”等论调占据日美报章。《日本经济新闻》评论员春原刚在新著中所提“同盟变貌(转型)”说成为热词。

这一幕似曾相识。上个世纪90年代中叶,《朝日新闻》评论员船桥洋一在同名著作中提出“同盟漂流”说,描述日美同盟如何在冷战终结大背景下骤失方向,无所适从。1996年,日美首脑在东京发表《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标志日美同盟重新找到方向,回归“安保”原点。

十多年后,以日本民主党上台为契机,以驻日美军普天间机场搬迁问题为角力点,日美同盟关系似乎再起波澜。

这次“危机”同样与日美内外政治形势息息相关。随着美国实力相对下滑,亚洲新兴经济体活力迸发,贝拉克·奥巴马政府提出“重返亚洲”、“太平洋总统”等新定位;鸠山由纪夫政府则出炉“东亚共同体”等概念。

二者均突出重视亚太地区的姿态,但战略目标和政策诉求的偏差,不可避免影响日美关系现状。

根据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12日在夏威夷发表的亚洲政策演讲,美国把美日、美韩等同盟关系视为美国全面参与亚洲事务的“基石”。言外之意,日本离心倾向有损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参与。

同样,鸠山政府所提“紧密而对等”日美关系可有两种解读。一方面,日本希望在日美同盟框架中争取更多“自主权”,减少对外政策的“美国代言人色彩”。另一方面,日本担心在美国“重返亚洲”进程中遭边缘化,提醒美国需继续重视日本。

因此,与上一次“漂流”危机相比,这次摩擦更像一轮“讨价还价”。而纵观历史,作为冷战产物和冷战思维的“寄体”,日美同盟无论如何自我标榜为地区安全“稳定器”,客观上成地区不安、不信根源之一。“漂流”也好,“变貌”也罢,同盟的军事特性未曾稍减。(冯武勇)

盛顿签署新版《日美安保条约》,奠定日美同盟基石。此后,日美安保体制几经衍化,日美同盟维系至今。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金亮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