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工业的教训:以为导弹可以取代飞机
2009年12月30日 09:34中国航空新闻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我国航空工业和航空科研的创建人及领导之一,徐昌裕老部长在他的《为祖国拼搏一生》书中,谈到我国航空科研为什么老上不去时,谈到了五个看法很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中国的航空工业是前苏联援建的,内容严格限制在修理和制造技术方面,不希望我们掌握研究、设计技术。我们应该当机立断放弃这方面的努力,下决心自己干。

第二,当时的技术领导认为,将来导弹可以代替飞机,现在中国不应花大量钱财和人力去研究和发展飞机,不论是歼击机还是轰炸机,都没有用了,直接搞导弹就可以了。所以只重视发展导弹,不重视飞机,把航空科研排除在“尖端”之外,实际上很长一段时间摆在可有可无的位置,对航空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第三,航空工业当时的领导不了解科研也没有把科研摆在重要的位置,“一五”期间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干部对于科研是怎么回事没有体会。

第四,缺乏一个权威性的班底。中国的造船有历史上李鸿章的江南造船厂作为班底,航天工业有钱学森等一班人。航空工业就没有把像徐舜寿、黄志千等一批技术专家集中起来,没有认认真真听取他们的意见来搞我们的发展,这是一个很大的失策。

第五,部、院的分与合问题。1982年把六院取消了,1988年恢复,到了1993年又取消了,对航空科研产生很不利的影响。五院、七院、九院等都没被取消过,发展的成绩很大。搞生产和搞科研存在隔阂,对航空工业来说始终是个大问题,到现在还在让我们吃大亏,这条路没走顺。

中国航空工业经过56年艰难的发展历程使我们深刻认识到:

①不能再搞“文化大革命”类似的灾难性政治运动了,“内乱”使国防工业遭到重创,其损失之大,恶劣影响时间之长,很难在短期内恢复,中国国防威慑力量的基础被自己给摧毁了。航空工业不同于普通产业,需要长期、稳定、持续、积累式的发展。

②中国航空工业以修理飞机起步,习惯于测绘仿制,这是长期被动跟踪研究,缺乏创新能力的根源之一。

③由于“山、散、洞”思想的指导,缺乏科学的规划,“长官”意志和行政瞎指挥,使中国航空工业在全国到处布点、建厂,形成“摊子大、底子薄、水平低、重复多、内耗重”的“大杂烩”布局,这是中国航空工业,尤其是民机发展不起来的又一原因。

④没有与时俱进地跟上世界军事工业大整合的浪潮。美国、欧洲是强强联合,而中国由于受旧产业组织理论的束缚,实行弱弱分离,将中国航空工业分为第一、第二两个集团公司,与世界航空工业发展的潮流背道而驰。

⑤中国航空工业是中国国企改革中久攻不破的最后堡垒,没有建立起“竞争、评价、监督、激励”体制和机制,改革基本的命题没有很好解决。中国民机发展历程要研究中国民机产业的发展模式,首先应对我国民机悲壮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客观的回顾和深入的分析研究,总结经验教训。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胡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