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 [航母] |
谢立 王晓夏 特约撰稿
2009年4月23日中国海军迎来了建军60周年的历史时刻,包括美国、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澳大利亚等国在内的海军军舰齐聚青岛,参加了中国有史以来首次海上阅舰式。阅舰式最早是英国人在1400年开始举行的一种海军仪式,早期的阅舰式是为了威慑敌国,进行战争动员或者宣示力量的军事行动。后来这种不定期的海军礼仪活动逐渐演变成为英国海军的传统,每当英王登基或者国家重大庆典的时候就举行阅舰式,各海军国家的使者就会搭乘本国军舰前往祝贺。除了使者参加祝贺活动外,各国军舰也会组织在一起举行庆祝活动。这种英国海军的传统,久而久之也逐渐演变成为世界各国海军的传统,也成为各国海军共同的礼仪庆典活动。阅舰式不但宣示了力量,同时也宣扬了东道主包容的胸襟和开放的心态。
随着中国国力以及中国海军力量的不断壮大,中国的心态也越来越开放。阅舰式就是中国海军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同时也彰显了中国日益重视海权的态度。航母作为现代海权国家的标志性装备,中国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装备航母将成为中国海军未来发展的必然。
在2008年11月中旬,中国国防部外事办公室副主任钱立华将军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曾就中国航母问题表示:“任何一个大国的海军,都梦想拥有一艘或多艘航空母舰。但问题的关健并不在于是否拥有航母,而在于如何运用航母。从军事角度而言,拥有10个以上航母战斗群的大国海军,与那些只有一到两艘航母的国家相比,所谋求的战略目标显然不可同日而语,后者只会将航母用于近海防御。即便有朝一日我们拥有了航空母舰,我们也不会像那种国家那样,将航母用于全球部署或全球干涉。”
2009年3月初,在“两会”期间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司令员徐洪猛将军在被提问时表示:“中国确实需要一艘航空母舰。不论从技术上还是经济实力上,中国都已有能力建造一艘航母。中国很快会拥有自己的航母。”《中国日报》也援引前解放军海军政委胡彦林将军的话说,“建造航空母舰是一个大国的象征,这非常有必要。中国已有能力建造航母,也应该这么做。”
面对日益高涨的航母呼声,中国作为传统意义上的陆权国家。怎样发展航母?怎样使用航母维护中国海外利益?都成为了中国面临的新课题。《世界博览》杂志编辑部整理了西方和前苏联航母发展历程,回顾这些曲折的经历,我们将得到更多的启示……
海权·航母的西方经验
“我们的航母在哪?”这句流传已久的美国总统的口头禅,其实出自亨利·基辛格之口。每当危机爆发之时,基辛格博士在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常常以此作为开场白。他如此询问其实是想知道:此时距离危机地点最近的美国军事力量的位置,使之做好准备,最先应对危机。基辛格的话同时隐含了航空母舰在为美国实行国家安全政策上的几个不可替代的特点:机动性、灵活性、独立性、亲切性(Neighborliness)。
机动性与前沿存在
“后冷战时代,我们必须做好准备面对危机,但不是让危机找上门来,所以我们计划建造航母,更灵活地向世界各处投送力量。”英国政府在向纳税人讲述为什么要花费29亿英镑(1998年时估算的价格)购买2艘大型航母时如此表白。英国人的坦率中蕴藏着海权国家的一个根深蒂固的思想:固守本土是靠不住的,必须依靠海军强大的机动性主动出击。对于这一点或许今天的美国人回顾起来会有更深的感触。
从美国独立一直到19世纪90年代,美国的国家安全政策可以称为大陆政策。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也主要来自美洲大陆,应对来自西部和南部边境的印第安部落或向整个美洲大陆扩张,陆军、民兵是当时美国实施国家安全政策的核心。从历史上看,这个时期是美国逐渐称霸、控制美洲大陆,或者说是鼓吹、捍卫“门罗主义”的时代。“门罗主义”是19世纪美国为了遏制欧洲列强在美洲继续拓展势力范围而发表的政策宣言。“门罗主义” 这个时代最终以18世纪90年代最终平定印第安人的反抗而结束,又以1895年在英属圭亚那与委内瑞拉边界问题上美国国务卿奥内在给英国政府的照会中宣称的:“现在美国事实上已经控制了整个美洲大陆,对所有美国能够施加影响的地区而言,美国的法令就是法律。”(Today the United States is practically sovereign on this continent, and its fiat is law upon the subjects to which it confines its interposition.)为标志而达到顶峰。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相关新闻
编辑: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