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中日关系暖风频吹。无论是温家宝总理2007年访日,还是胡锦涛主席今年的日本之行,都重新构建了中日关系的政治话语。尤其重要的是,在5·12汶川地震之后,日本派遣救援队抵达灾区,协助中国军民救援地震受困者,更是赢得了不少中国人的关注和感谢,中日关系更有良性互动的势头。
然而,近日日本军用飞机未能向灾区运输救灾物资一事,却向我们传递了一个可能被忽视的侧面。那就是作为有着巨大历史恩怨的两个民族,作为东亚最重要的国与国关系,公众情感的培养,尚有很长的路要走。从公众外交的角度来看,尽管中日关系已经有所改善,但是仍宜徐图。
虽然相隔一海,但中日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地缘政治关系。中日关系的变化,有着历史必然性和政治的偶发性。但从总体上看,它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一则,中日关系是建立在文化同质性的情感基础上的。由于千年交往,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共通性很强;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过去血与火的岁月里,战争给中日两国造成的情感伤害更为严重。打一个通俗的比方,熟人之间的伤害,往往创痛更深。这种修复过程,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
二来,中日关系是建立在历史敏感性的政治基础上的。今天的中日关系,并非单纯的国与国关系,还受到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多种关系的影响。而由于中日之间的历史敏感性,这种影响较其他国家间尤为严重。长期以来,两国公众之所以容易受到某些个案的影响,就是因为这些政治个案会挑起公众舆论中的历史敏感性。而21世纪初中日关系的低谷,也正是因为放大了这种历史敏感,造成了公众舆论的直接对抗。
作为国防力量的一个组成部分,军用飞机始终有非常明确的符号意义。军机运输救灾物资本身并非全然不可,但是日本军机进入中国领空,却容易给民族情感和公众舆论带来完全不必要的刺激。以长远计,中日关系的改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当从最容易达成共识的领域出发。
2007年以来,中日关系已经逐渐走出了30年的大底,但仍然处在一个缓慢上升的过程中。国家间政治并非梦想的园地,而是一种实践理性过程,这正如中日关系的冰封历史,也是逐渐形成的。我们对中日关系有所期待,并不是希望它能够一蹴而就,而是希望它能够良性健康的发展。这样未来的两国关系,才能够更加牢固和平等。(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编辑:
唐毓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