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工地上的工人
2009年03月27日 23:16新华网 】 【打印已有评论0

吴宗学:从“不愿意来”到“不愿意走”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不愿意来的。”7月12日,在那曲地区的中铁隧道局指挥部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宗学指挥长在记者提出采访请求后沉默了好大一会,才开口说道。他说,自己上青藏线前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谁都知道这在缺氧严重的高海拔地区意味着什么。但是隧道局领导找他谈话,讲他的病可以在工地医院治,讲现在工地管理工作不到位,领导力量薄弱,施工屡屡出纰漏,遭到青藏铁路总指挥部严厉批评……他坐不住了。2003年6月28日,他告别了位于河南省的中铁隧道局一处,来到了海拔4500多米的西藏那曲地区,开始坐镇指挥隧道局在此施工的23标段。

1954年生的吴宗学是青藏铁路建设者中少有的高龄成员,身体并不强壮的他上线后一个多月都头疼不消、难以入眠。然而来到那曲的第二天,他不顾强烈的高原反应,就与其他同志一起深入施工现场进行调查。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他坚持每天召开碰头会,研究提高工效、强化管理的有效途径。以前的指挥部命令式作风盛行,上下沟通不够,吴宗学就从改变管理观念入手,在指挥部重新树立起平等交流、充分沟通的工作作风。他对大家说,人都是平等的,指挥长和民工都是来青藏铁路“打工的”,我们一定要对职工平等管理,多用理性化的方法把道理讲透,管理中要讲人性化。他不仅在自己的职工面前平易近人,体贴冷暖,对协作队伍的民工兄弟也倍加关怀。在他的领导下,中铁隧道局工地切实实现了正式职工与民工“统一住宿、统一饮食和统一医疗保障”,而且施工队伍撤离时都优先保证兑现民工工资,然后才发职工的工资。

吴宗学还是一个事必躬亲的人。他是技术人员出身,对铁路施工的各个环节都颇有心得。在工地巡查时,当他看到有的施工人员在细节上做得不到位时,就当场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小到片石路基,大到桥梁桩体,他都给予细致的点拨。久而久之,大家有了技术问题,不管大小都来找他,“出点子”成了他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谈到这一点,他平淡地说:“土建工程,管理是关键,技术人员指导不到位会造成浪费,还会破坏环境,必须把工序安排好;高原上施工,还必须尽可能地节省人工,指挥长不多动动脑筋,行吗?”

在吴宗学的带领下,23标段的工程有了明显的改进,质量大为提高。过去受过批评的涵洞施工部分,今年在上级检查时已经得到了表扬。今年,接近铺轨前沿的23标段已完成全部主体工程。

“我现在是能坚持就坚持。”吴宗学苦笑着说,他的支气管炎到了工地上并没有像领导说的那样“能治好”,反而还在加重:“在平原上都治不好,到了高原上怎么可能治好?”工期很紧,换人已不可能,此时的他已经没有退路。事实上,吴宗学一直在拼命。他到工地上后,不管身体多难受,从未要求下山休养,上级关心他的健康,安排他去拉萨休养,他也不愿意去。即使每次去开会,他也是短短几天就急匆匆地赶回来。“你一走,谁给出点子?技术方面不放心,走不开啊!”

吴宗学的儿子在重庆上大学,小伙子去年就吵着要来青藏高原看望老爸,他却怕影响工作,铁着心阻止了儿子:“你敢上来我就不理你!”他爱人有心脏病,连海拔较低的拉萨都不能来。说到这些,吴宗学又陷入了沉默,他的眼睛里,分明有点点泪光。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谭不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