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据《人民日报》报道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主任工程师任福民近日表示,受制于科技的发展水平,对持续时间这么长的西南干旱,没能作出准确预测。
气候预测比天气预报难度更大
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部分地区持续少雨,气温偏高,遭遇严重旱灾。对这种长时间、大范围的干旱,气象部门有可能提前较长时间作出预测,使社会各界及早采取应对措施吗?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主任工程师任福民坦率地表示,“受制于科技的发展水平,我们对持续时间这么长的这次干旱,没能作出准确预测。”
任福民认为,气候预测比天气预报的难度更大。天气变化取决于大气的运动,大气的上游出现一些什么样的天气系统,经过一段时间的运动,下游就会发生相应的天气。这就类似于河流上下游的污染问题,上游被污染了,下游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会发生污染,比较容易作出预计。
“气候问题不一样,预测的时间比较长,影响气候的原因,我们在现有的大气状况中是找不到的,或者说信号非常弱。”任福民说,作气候预测需要找大气以外的信号,比如说冰雪状况,甚至要到地球以外寻找相关信号,比如说太阳活动。
曾准确预测1998年长江洪水
任福民说,我国气候预测模式2005年投入业务运行,预报手段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目前,发达国家有这项技术的不超过10个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中我国是第一个。
“然而,当前气候预测水平还很有限,离公众的期望还有差距。”任福民说,气候预测的要素一般是与常年同期相比,降水偏多还是偏少,气温偏高还是偏低。但对西南地区干旱这种极端的气象灾害,对长时间的干旱、洪涝,难以准确预测。
对1998年长江全流域洪水,气象部门当年4月份就作出了准确预测。但这样成功的范例并不多见。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于新文说,“气候预测确实是巨大的挑战,气象部门一直在努力。由于准确性还不高,气候预测一般情况下不会像天气预报一样向社会公布,只作为有关领导和部门决策的参考。”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编辑:
霍吉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