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东方周刊2010006期封面
新外滩登场
“世博版”新外滩登场
未来外滩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并非在传统意义上的老外滩,而是十六铺码头到南浦大桥这一段的“南外滩”地带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杨天 | 上海报道
于松的办公室里,一面墙上悬挂着一幅《上海外滩通道改建工程(南段)总平面图》,图旁有一张《施工进度对照表》。他每天都要面对“一图一表”琢磨许久。那张密密麻麻布满各种标记的图,几个月就要变化一次,这已经是第六张了。
于松是上海建工集团外滩综合改造工程施工指挥部的常务副总指挥,建工集团承担了上海外滩综合改造工程中的外滩通道南段、滨水区改造和十六铺水上旅游中心等核心项目的施工。
经过四五年的前期调研和准备,2007年4月,上海市政府批准实施面向世博的新一轮外滩交通综合改造工程。当年7月,外滩综合大改造序幕拉开。
如果一切按照进度,2010年3月底,世博会召开之前,外滩将以全新面貌亮相。地面道路将由双向11车道压缩为双向6车道,新建的地下快速通道将大大分流地面交通。地面之上,外滩边将出现滨水区和四大市民广场,公共空间增加40%。
“此次外滩改造新风貌形成以后,我们希望能够争取50年不变,市委、市政府是下了决心的。”2009年9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主任黄融说。
上海社科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秘书长屠启宇则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本轮外滩改造“意在大局”。“如果说上海的CBD原来是同心圆式发展,那么这一轮外滩改造使这个同心圆变成了纺锤形”,“将在空间上大大改造上海的城市形态”。
未来,从地下穿越外滩
于松说他这一辈子都很难忘记2008年2月22日那个深夜。寒风凛冽,他站在外滩著名的“亚洲第一弯”路中央,心中感觉莫名。四周空荡而静谧,让人无法想象,就在几个小时前这里还是一派车水马龙。
延安路高架外滩下匝道,是一个接近70度的转弯和倾斜。车行至此,左边是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右边是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和陆家嘴中央商务区楼群,右前方则是滔滔黄浦江水,原本因高楼林立造成的逼仄视野到此豁然开朗。这段高架桥被称为“亚洲第一弯”。
那个让于松难忘的子夜,包括“亚洲第一弯”在内的4条匝道,以及450米长高架主线正式开始拆除改造。这标志着外滩交通综合改造工程全面展开。
“亚洲第一弯”建造的初衷,是解决外滩中山东一路的交通需求。但在新一轮的外滩建设规划中,贯通苏州河两岸的外滩通道工程,将担负起改善交通的重任,建成后部分车流将被引导至地下通道,“亚一弯”因此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其实,当初建高架时就考虑到这只是一个过渡方案。我们那时已经有了要从地下穿越的思路,但是由于经济和技术等限制,当时只能先建高架。”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上世纪90年代外滩改造总设计师邢同和告诉《望东方周刊》。
本轮改造启动之前,据实测,外滩地面道路宽37米,双向11车道,承担了南北高架以东地区过苏州河50%的交通量,其中过境交通约占70%,拥堵严重,且历史风貌区被切断。于是,外滩地下通道的思路成为正式方案。
设计中的外滩地下通道由三部分组成:外滩通道工程、人民路隧道工程和新建路隧道工程。这被认为是一项比“心脏搭桥”手术还难的工程。
首先,工程区域地处外滩核心,要穿越历史建筑风貌区,需慎之又慎;其次,经过历史上多次改建后,外滩地下情况非常复杂,障碍物密布,而为了缩短工期、节约成本,又必须多项工程齐头并进,大大增加了施工难度。
比如在外滩南段,从新开河至东门路,公交枢纽、游艇码头、地下停车商业综合空间三个一墙之隔的地下项目要交叉作业、同步进行,“等于是把南外滩的地下掏空了”。“与此同时,上方要保证道路畅通,下方还有人民路隧道穿越,施工腹背受敌,真是难上加难。”于松说。
据他介绍,改造完成后,地面过境交通流量将有75%至80%转移至外滩通道,地面上的11条车道将缩减为6车道,地面交通将主要服务于商务和旅游车流。
“情人墙”变成“滨水区”
老一代的上海人大多有过去外滩“情人墙”“轧朋友”的经历。“情人墙”指的是黄浦公园至新开河的黄浦江边、全长约1700米的钢筋混凝土防洪墙。以前上海人家住房紧张,谈对象只好去户外,外滩的这一段墙边情侣扎堆。
“情人墙”如今已不复存在,这段涂满浪漫和无奈的围墙已全部拆除,代之以亲水栏杆。
所谓“外滩滨水区”,是北起苏州河口、南至十六铺水上旅游中心北侧,沿黄浦江江岸线、总长度约1.8公里的区域,这是一段最具上海特色的景观区。于松介绍,滨水区改造后,将出现黄浦公园广场、陈毅广场、外滩金融广场和延安路广场,公共活动空间大大扩展。
本刊记者看到,黄浦公园已完成改造,园内高56米的人民英雄纪念塔修缮一新,道路用大理石和木地坪重新铺设。位于南京路口的陈毅广场,保留了北侧香樟林作为背景,改造后的面积比原来扩大1/3。
另两个是新增设的广场。延安路口以气象信号台为中心增设延安路广场,与外滩历史建筑群融合。福州路口增设的外滩金融广场,将竖起一头“金融牛”,旁边的信息屏即时发布股票、外汇等各类金融信息。这头“金融牛”是由纽约华尔街公牛塑像的设计者、美籍设计师莫迪卡设计创作,目前已八易其稿。
上海建工集团外滩通道工程(南段)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技术主管许抒告诉本刊记者,外滩滨水区综合改造工程完成后,将与陆家嘴金融区和北外滩航运中心遥相呼应,“绿化面积达到2.3万多平方米,公共活动空间增加40%。”
滨水区的最南端,将出现新的十六铺码头。这座有着140年历史的老码头,将被改造成一座拥有12个大型游船泊位的现代化水上旅游中心。改造总设计师邢同和说,新十六铺地下一层为候船空间,地下二层为商业配套设施,地下三层为停车场,“都是方便老百姓的场所”。
在码头顶上,设计者设计了一组飘逸起伏的曲线形玻璃棚,它有个诗意的名字---“浦江之云”。
“只要是你坐得下来的地方,打开电脑就能上网冲浪”
新外滩,对于通信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外滩地区的通信信号原本仅是宏基站覆盖,容量配置十分有限。”上海移动工程部技术督导赵炯对本刊记者说。上海移动全程参与了外滩通信工程的改造。
此次改造主要包括地面覆盖、隧道覆盖和部分楼宇覆盖。其中又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最基础的2G网络;第二层是对某些楼宇的TD-SCDMA覆盖,满足他们流媒体、视频等需要,最后一层是针对一些热点地区,如客运中心、咖啡厅、酒店等的高速网络WLAN覆盖。
这些任务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外滩滨水区域人流量大,移动通信需求很大。而为了营造最佳观景效果,这一区域基本都是开阔的平台,没有建筑物,常规的天线安装很难实现。
外滩地下3000多米长的双层通道,也给手机信号覆盖增加了难度。“直接从基站发射信号的纯无源方式无法采用,只能在隧道内增加信号放大设备。”赵炯说。为此,他们和市政单位及负责土建的隧道公司几经沟通,才最终解决了问题。
“改造后的外滩,2G、3G网络将实现无缝覆盖,只要是你坐得下来的地方,打开电脑就能上网冲浪。”赵炯说。
“数字外滩”将不再是梦想。
未来,在外滩消费的顾客只需更换一张特制SIM卡,就能在上海移动为外滩滨水区商业场所安装的手机支付设备前便捷购物。来自外地的游客,若想知道外滩某栋大楼的历史故事,只要用手机给它拍张照,发个短信就能获得景点信息。在现场拍摄的照片还能即时打印。
此外,无线宽带技术的应用,能在不破坏内外部结构的前提下,让外滩的老建筑具备5A办公楼的智能技术。通过手持终端,证券公司的工作人员即使站在外滩的露天广场,也能随时随地为客户进行开户、交割等操作。
走向“大外滩”
除了交通和技术意义上的改造,外滩的地理范围也已悄然扩大。
东起中山一路,北起外白渡桥,南至金陵东路,背靠黄浦江,这是人们所熟悉的外滩地界。而近几年,出现了“北外滩”、“外滩源”、“南外滩”等新概念,把传统外滩不断拉伸。
位于虹口区的北外滩,未来将是上海的航运中心。这个位于苏州河和黄浦江交汇处的区域,西南处通过外白渡桥、吴淞路桥与老外滩相连,南面隔江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相望。
这里拥有悠久的航运传统。1845年,英商东印度公司即是在徐家滩(即现今的东大名路、高阳路)一带建造了驳船码头,1866年,英国大型远洋轮船“鸭加门”号首次停泊虹口码头,开启了上海对外航运的历史。
如今,中海集团、中远集运、上海港务集团和上海航运交易所汇聚在此,“建设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已列入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中。
紧邻北外滩的是东外滩板块。隶属于杨浦区的这一滨江地段,由于其便利的水运条件和低廉地价,开埠后即成为上海兴办实业、开厂生产的首选之地。中国最早的机器造纸厂、最早的自来水厂、最早的机器棉纺厂、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等很多工厂均选址于此。
参与了东外滩规划的同济大学教授常青介绍说,东外滩旧建筑改造“将遵循旧旧弥合、以旧纳新、表皮整饬等原则,将第一毛条厂滨江车间、电机辅助厂、杨树浦电厂等改造成为集博览、休闲,兼备科教功能的亲民、互动景观带”。
另一个现在常被媒体提及的地块是“外滩源”。东至中山东一路,西南抵滇池路,北达南苏州河路,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老建筑面积共42万平方米。这块半岛型的区域,被通晓上海城市发展史的复旦大学教授李天纲命名为“外滩源”。
“外滩源”现存15幢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和一批中外经典建筑,绝大部分建于1920年至1936年间,多是中西交融的风格。
自2002年8月立项起,上海市委、市政府开始了外滩源区域的保护开发,并确定了“重现风貌,重塑功能”的保护性开发方针。 目前正在建设中的一期工程主要是一些高端奢侈品项目,如半岛酒店、洛克菲勒174街坊项目、益丰大厦项目、外滩源33号等。
未来增长点在“南外滩”
在屠启宇看来,未来外滩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并非在传统意义上的老外滩,而是十六铺码头到南浦大桥这一段的“南外滩”地带。
“很多高档写字楼正在这一区域建设”,屠启宇说。“这个增量主要体现在办公空间上。那里原来是老城厢,建筑质量不太好的老楼现在大多已拆掉,高档写字楼在建设中。东方证券、复星集团等企业都把办公地点安在这里。这一区域的改造存量很大,未来还有空间。”
南外滩一带将成为新的“外滩金融聚集带”。
700多年前,南外滩南市就是上海县治所在地;明清时期,十六铺一带已成为“江海通津,东南都会”。南外滩传统上就属于上海的经济中心。
2009年3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被中央批准后,“外滩金融聚集带”确立,大体范围是沿外滩,北起苏州河,南至世博园区,整个范围面积2.6平方公里,也就是老外滩金融街加南外滩新区两部分。2009年5月出台的《黄浦区主要街区商业网点规划和管理意见》更明确提出,南外滩作为外滩一体化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建设为新的“商业热土”。
总的看来,此次外滩改造“意在大局”---第一步先把外滩的形象重新打造出来,随后把上海的CBD功能沿黄浦江拉长、扩展。■
(特约撰稿林歆、王子夔对本文亦有贡献)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杨天
编辑:
霍吉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