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创业板批量发行 机构研究部门面临大考
2009年09月25日 02:33南方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这么多公司一起上市,哪能看得过来,即便看了,也只能浅尝辄止。”中银基金的一位研究员说。

就在该研究员说这番话之时,国内的创业板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创业板公司如此大规模的上市,机构研究所是否能够完全覆盖?面对记者的提问,广发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郭勇的回答只用了三个字,“能,人多。”不过,更多的业内人士却表示无法完全覆盖。

“目前国内的机构研究实力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有着众多的研究人员,所以,整体来看,完全覆盖创业板公司应该问题不大,至少我看到目前已经过会的公司都有券商撰写研究报告,并给出合理的申购价位。但是,具体到每一家研究机构就要具体分析了。”上海某私募基金的一位研究员表示。

“规模大的机构研究实力强,人员众多,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规模小的机构没有那么多的人力,就无法做到这一点,只能挑选一些有亮点的公司,所以,创业板的推出,将来可能造成机构研究实力的分化。”北京某券商的一位研究员认为。

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创业板多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而这也可能给机构的研究实力带来考验。

东北证券(000686.SZ)统计了前两批过会的公司。“从前两批过会的13家公司来看,行业主要集中在以新技术、新能源等为主的新兴产业,这些公司普遍具有新技术、新服务等特征,区别于传统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东北证券策略小组认为。

“从这一点来看,这的确对机构的研究部门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一般业务都比较单一,都是在细分行业具有优势地位的企业,业务单一的公司比较好研究,而且,目前来看,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也并非都是高新技术企业,也有一部分传统企业,如医药行业、电子行业等。”南方基金的一位研究员认为。

“这对机构研究部门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现在很多基金依赖于券商的研究报告,而将来基金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可能会推出专门针对创业板的基金产品,这就对基金自身和券商研究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催生出一些研究创业板的专门部门,吸引一些具有这方面专业能力的人才。”中银基金的上述研究员认为。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王瑛   编辑: 缪汶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