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中央党校专家:基层领导干部不能怕网络
2009年08月25日 07:22中国青年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我国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模式的革新已酝酿试点多年,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就此专访中央党校科研部副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洪向华。

中国青年报: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下简称《意见》)。

有评论认为,此次通过《意见》应可视为各层面的试点经验已梳理完成,六种考核方式“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实绩分析,个别谈话,综合评价”的新模式已可以制度化。对此您如何解读?

洪向华:这个《意见》应该与中共中央组织部2006年7月3日印发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是承继关系。《试行办法》中就已创新提出了你提到的六种考核方式,其中突出了综合考核评价,引入了民意调查和实绩分析两种新方法。这些改进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应该会在《意见》中有所体现。

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全面加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机制,通常指制度机制,机制是从属于制度的。《意见》既然把干部考核评价称之为“机制”,这就意味着《意见》中所提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在一段时间内甚至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于中国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工作有指导意义。

但是,我们也不能说这种考核评价机制就相当完善了、永远固定下来了。任何一项制度都会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当前主要是需要加强配套制度建设,也就是制定实施细则。

2006年试点以来,是由各地设置自己的量化体系,至今还没有制定相应的细则。

中国青年报:您能勾勒一下,我国现在的干部考评、选拔机制是怎样进行的吗?

洪向华: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方面,从一般意义讲,程序大抵是这样的:民主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任职。当然,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也是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方式之一。

在干部考核方面,一般包括平时考核、任职前考核、定期考核三种考核。考核的内容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组织领导能力、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廉洁自律五方面。定期考核的基本程序是:考核准备→述职→民主测评→个别谈话→调查核实→撰写考核材料→综合分析、评定考核结果→反馈。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作为选拔任用、职务升降、奖惩、培训、调整级别和工资等的重要依据。

中国青年报:对目前的考评选拔体系,您如何评价?

洪向华:应该说,现在的干部考评、选拔机制在人才选拔任用方面发挥了重要、积极的作用,值得肯定。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也还有许多不完善,出现了不少问题。

比如说,考察工作容易失真,“带病上岗”和“带病提拔”的现象屡有出现,群众在干部工作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落实不到位。虽然推行了公开选拔、任前公示等制度,但还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有些考查、考核流于形式。民主监督往往是事后表达拥护的多,事前参与、主动监督的少。而群众参与,因为不了解真实情况,往往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 上一页12下一页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霍吉和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