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换门”的另一“主角”
温州“置换门”调查
7月23日晚9点,霓虹璀璨的温州市锦绣路与府东路交叉口。在30余位警察、街道办和建设方工作人员的“看护”下,伯爵山庄东北面的安置房项目再度动工。这距离该项目获批已逾四年,其桩基工程早在六年前就已完工。
数度滞缓的工期缘于一场旷日持久的维权风波。在数百位伯爵山庄业主看来,东北面这块地不应该建设安置房,而应建购房材料和规划图纸上明确标示的“商业大楼”。
其功能包括写字楼、商场和其他商业配套。
17年前,伯爵山庄在宣传中曾被誉为“中国人间天堂”,是温州市首个全封闭小区,也是首个引入物业管理的小区。1992年开盘均价即高达3500元/平方米,开发商甚至明确要求一半购房款须用美元支付。
然而,作为小区最主要商业配套和“卖点”的“商业大楼”,却经历了三次功能变更,最终演变成今天的安置房。在温州市为解决“安置门”危机而加速推进安置房建设时,伯爵山庄业主们的维权“对手”也从开发商变成了“政府”。
调查中记者发现,作为温州市“招商引资”的样板项目,伯爵山庄的“置换门”接踵“安置门”风波,争议远未结束,其背后的利益纠葛却愈显扑朔迷离。
1 “天堂”空降温州
7月23日晚,近百位伯爵山庄业主围聚在安置房施工现场。苏立旭站在人群的角落里,点起一根烟,一动不动地盯着那台挖掘机。巨大的机械臂高高扬起,再重重凿进地底。苏立旭背过身,蹲在地上抽泣。
伯爵山庄位于温州市锦绣路与府东路交叉口,1992年动工兴建。周边原是农郊。随着上世纪末城市东扩,伯爵山庄所在区域如今成为城市新区,包括市政府、博物馆、图书馆在内的城市主要公共配套均位于该区域。
“还是输了。”苏立旭念叨着。作为伯爵山庄业主委员会第四届主任,他坐立不安。历经四届业委会十多年的维权之路,最终在其任期内以“置换门”告终。
这似乎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小区配套权属争议。在第四届业主委员会副主任毛传万眼里,这是“不合理的侵权行为被合法化”,“东首商业用地从商业配套到商住楼再到安置房,规划的擅自变更严重损害了业主利益。”
而(中外合资)温州宏德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德公司)总经理张国祥则认为,他们对商业用地的功能变更得到了规划部门的审批,不属于“擅自”。“我们也不想这么做,是政府要求我们改变用地属性的。”张国祥告诉《评论周刊》记者。
在调查中,记者进一步发现,伯爵山庄商业配套和公共配套的权属及规划变更,缺乏“合理”动机。且由于其间牵涉的数位官员相继落马和外逃,导致政策数度延宕。伯爵山庄业主的受损“补偿”也迟迟没有落实。
争议早在17年前就埋下种子。1992年12月初,温州市黎明乡光明村的村民接到通告,大球山东侧那块原属集体用地的农田将被政府征用。村民开始陆续搬离。
12月18日,温州市土地管理局与宏德公司共同签署了“(1992)温土让字第15号”协议,总计130.752亩的土地一次性出让,规划建设“高级公寓”,使用年限为70年。三天后,出让面积变更为142.631亩。
在出让协议中,地块用途明确限定为“住宅、商场、写字楼、幼托、配电房、文化娱乐管理中心”等。此前的12月8日,温州市规划局“关于《温州伯爵山庄详细规划》的批复”中也明确限定了项目的用地功能配比,其中居住建筑面积为11.4万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为5.6万平方米。
意大利华侨业主叶国香向记者提供了一份宣传楼书。楼书正面印有项目鸟瞰图和户型图,背面的项目介绍以“温州伯爵山庄,中国人间天堂”为大标题,充斥着“领导中国住宅观念潮流”、“公共设施丰富、生活条件优越”等字眼,还明确写有小区配套,包括“社区管理站”和“商业中心与购物广场”。
“伯爵山庄当时号称是将台湾伯爵山庄原装空运到我们温州的。”温州市鹿城区房管分局物业修建管理处工作人员感慨道,最重要的卖点就是配套齐全,这在当时的温州甚至中国大陆都是不可想象的。
强大的宣传攻势喧嚣一时,“这里是公认的富人区,吸引了一大批有头有脸的人物购买,很大一部分是华侨。”叶国香告诉记者,“我们买了一套两百多平方米的公寓,花掉了143.8万元,这在当时几乎是天价。”
编辑:
汪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