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中国农村有数百万名白内障患者因贫困没有治疗
2009年05月11日 14:50中国新闻网 】 【打印已有评论0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铁轨上的医院

中国农村有数百万名白内障患者,因为贫困和医疗资源不平衡而无法得到治疗。“健康快车”专为这一特殊群体而设立,是中国唯一建在火车上的眼科医院

本刊记者/杨时 (发自四川资阳)

文/李赫然 摄影/本刊记者 刘震

早晨7点40分,东风镇双龙村60岁的村民熊泽祥,在护士的带领下,摸索着来到检查室,等待医生叫他的名字。熊泽祥患白内障多年,去年双眼失明,只能觉到眼前人影晃动。“家里有鸡屎,都分辨不出来,得闻一闻才知道。”他说。

他正等待着一次手术。不过,这里不是医院,而是四节火车车厢。车内有顶级的白内障手术设备和来自北京的医学博士。这四节车厢被称作“健康快车”。它们挂在机车后端,穿梭于中国贫困地区,免费为各地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手术,已逾十年。

他右眼会恢复正常,但左眼依然“盲”着

8点半,熊泽祥穿上手术罩衣,把头发塞进手术帽,坐在手术室门口。“熊泽祥,对吧?做哪只眼睛?”护士从口罩后面问。“右眼。”熊泽祥指了指。“只说话,不用手。一会儿手术也不许动。”护士指导他睁开眼睛,为他冲洗眼底,“我给你点麻药,然后就闭眼休息,不能睁开。”

“哦。”熊泽祥答应着靠在车厢上,有药水从眼角慢慢流下来。窗子涂上黑色的遮光胶。车厢被分割为两个手术间和一个在中间的消毒室。两套专门治疗白内障的超声乳化设备分立两旁。每个手术台前,都有一位医生、两位助手。消毒室有一位护士。医护人员正准备手术用具,绿色的手术服,一次性乳胶手套和成套的刀具,让车厢有了手术室里特有的青绿色调。

列车窗外,弥漫着燃烧垃圾的刺鼻味道,偶尔有大型货车轰隆隆开过运送粮食??列车停靠的地点,是四川省资阳市国家贮备粮库的铁路盲端。

十分钟后,熊泽祥躺上手术台,重重防护布包裹,只有右眼露在外边。主刀医生侯宪如用扩张器把他的眼睛撑开。右眼的黑眼球上,蒙着一层白色的雾,投影到医生身后的大屏幕上。那层雾泛着青绿色,阻挡着光亮的渗入。细小的手术刀在黑眼球周边轻微划过,一丝血红渗出来。熊泽祥一动不动。

熊泽祥1969年入伍,1974年专业回村。“我家连两千块都拿不出来。”熊泽祥说。2009年2月初,一张宣传单从镇医院发到各个生产队,通知免费做白内障检查,“筛选上的免费手术”。“老百姓之间就传开了,3月21日我们就到市人民医院检查。”他说。

到市人民医院前,镇上的医生先进行一次粗筛。熊泽祥有幸入选。他等了三个月后终于登上了这“趟”列车。这一天要进行手术的有34位患者,大都是他同村或邻近同乡,所经过的筛选过程大致相同。

手术进行了十分钟,医生用超声乳化器械清除白内障,植入一个新的晶体。这个晶体如果放到当地医院,以质量高低区分,价格从2200元到3800元不等。

健康快车基金会项目主任刘英霞介绍道,车上各种费用平摊到每人身上是2000元。“其中950元是治疗所需的费用,另一半是给地方配合医院的费用,以及铁路调度等方面的费用。”这些资金全部由基金会拨出。基于健康快车“广覆盖”的原则和经费原因,20岁以下的患者做双眼手术,20岁以上只做单眼,80岁以上不予手术。

熊泽祥一家六口——他和老伴、儿子儿媳、两个孙子。家里卖粮每年收入4000多元。曾在广州烫衣打工的儿子,因工厂倒闭而如今辗转到内蒙,在工地打地基。“有活路时一年一万多,没活路时一年八千。”熊泽祥说,家里还要靠儿子。这样的收入水平在当地占到“百分之九十”。对这些村民来说,治疗白内障的几千元钱如同天文数字。已经加入“新农合”(农村合作医疗)的当地村民,也要自己负担一千多元。“要是没这个免费的,我就不治了么,瞎就瞎喽,这么大岁数了。”和他同村的刘茂荣在一旁说。他们所在的生产队一共有120人左右。据熊泽祥介绍,双眼完全失明者有七八人。

“最后打一针,有点疼。”医生侯宪如对熊泽祥说。针头扎进去,白眼球边缘鼓起一个水泡。熊泽祥哆嗦了一下,被护士扶起来。“哪都不要摸,坐下休息一会。”护士对他说。他的右眼多了一块纱布。隔天,他右眼视力就会恢复正常,但左眼依然“盲”着。

这一天必须完成34例手术

第一台手术从开始到结束,一共不到20分钟。护士搀扶着熊泽祥回休息车厢。侯宪如在手术单上签完字,就更换罩衣和手套。“先做容易的,不好做的都放到最后。”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一旦走出手术间,所有衣服都必须重新消毒更新。为了节省经费,这些医生和护士每天早上8点一进入手术间,就会把一天的任务量连续完成,然后再吃午饭,这通常要到下午两点。

助理护士把第一台手术用过的刀具推到隔壁的消毒室,再回到手术室打开一套新工具,做术前准备。此时,第二个病人已经被搀扶着坐到手术间。同样的工序和叮嘱。车厢里只有手推车滑过地面的声音。

消毒室的护士宗彤从口罩后面喊,“来点音乐?”医生护士都答应着。零点乐队和张信哲从一台小型音响里就蹿了出来。今年38岁的侯宪如曾在俄罗斯留学,获得博士学位,主攻白内障和青光眼,毕业后在俄罗斯执业行医,本世纪初回到国内,是北大人民医院眼科的副主任医师。和他一同上车服务的主治医师曲进锋,在北大人民医院获得博士学位。护士宗彤在北大人民医院工作十几年,是综合手术室的护士。三人均已结婚,在车上的日子,北京家中只能由他们的另一半照顾。侯宪如的父亲刚刚过世,他处理了后事再次赶回车上,继续余下的手术。其他的助手就都来自资阳市人民医院。

在张信哲的歌声中,第二台手术进行。宗彤在消毒室里忙活,她把每一把手术刀清理干净,用蒸馏水吹出一些设备里的残留物,然后按顺序码放整齐,用不锈钢托盘把器具放进消毒箱高温蒸煮。“这三把刀子是一套,应该是一次性使用的,但在车上为了节省经费,会用到不能用了再扔。”宗彤说,“这一套刀具在医院是450元。”

北大人民医院是健康快车的长期合作单位,其眼科医护人员很多都上车多次。健康快车是1997年由香港市民捐款筹建捐献的。到现在已有4组机车。目前由专门的基金会负责筹款,由卫生部协调,每年到三个地方停靠并进行手术,每个地点驻扎三个月。一般情况下,来自北京的医护人员会跟车一年,只有中途更换地点时可以回京休整两周。

这些医护人员在原单位保留基本工资,健康快车基金会每月每人提供4000元补助。每一个地点平均进行1100例手术。“按照这个工作量,我们如果在医院,收入差不多是这个的四倍。”医生侯宪如说,“这个都无所谓了,这个事是有成就感的。”

侯宪如手中的超声乳化设备嗡嗡作响。这台设备属于国际顶尖水准,高出当地医院很多。资阳人民医院院长说,“就是普通车和宝马车的区别。”当地人民医院没有专门的眼科,而只有综合五官科。科室主任谈刚说,“我们一年也就做250多例白内障手术。”

<< 上一页12下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杨时   编辑: 汪敏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