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升的压力之下,贺海波加快了实验和炮制论文的速度,在他的“努力”下,李连达所带领的课题组在浙江大学的位置迅速上升——此前,该课题组在国外主流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很少很少,但贺海波来了之后,发表文章数量出现“井喷”
3月20日上午,浙江大学临水报告厅,400多名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济济一堂,浙江大学“第四期求是导师学校”培训正在进行。
针对浙江大学药学院副教授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浙江大学校长杨卫表示,浙江大学要以此为契机,在管理体制上实现从数量驱动到质量提升的转变,建立起多方位学风监控体系。
“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要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做到不护短、不姑息、不手软。” 3月15日,在教育部召开的高校学习风气建设座谈会上,针对该事件,中国教育部部长周济强硬表态。
而由此引发的学术道德“问责风暴”,正在深入发展,这或将在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学术环境。
“科学研究行为规范是科学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共同体成员共同利益的需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李曙光针对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呼吁“大家都来珍惜自己和科学家群体的名声”。
海外检举牵出“造假风波”
贺海波“论文造假”事发于去年年底的一封检举信——2008年10月11日,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戴德哉意外收到了《国际心脏病学杂志》副主编的函件,指称戴德哉实验室投至该刊的一篇论文与另一本期刊上已发表的论文十分相似。
戴德哉查阅后发现,所谓已发表的论文,其第一作者正是曾师从自己三年的博士生贺海波。在经过谨慎的审阅后,戴德哉认定贺海波剽窃了自己实验室的资料,其论文是在其实验资料基础上拼凑伪造的假论文。
他同时还获知,此时的贺海波,已经进入浙江大学药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并已经在几个月前被浙大聘为副教授。
2008年10月15日,戴德哉将《国际心脏病学杂志》的来信和两篇论文,同时转发给浙江大学方面。
随后,浙大调查组的调查结果显示:贺海波共计发表8篇假论文,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剽窃、抄袭原博士生导师实验数据,以及一稿两投、部分图表数据张冠李戴、重复发表、擅署他人名字、擅自标注基金资助、捏造知名专家帮助修改英语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
贺海波作为第一作者的这8篇论文,除1篇在2007年发表外,其余7篇均在2008年6月后刊出,即贺海波受聘副教授之前没多久。
拔出萝卜带出泥——在整个“贺海波论文事件”处理过程中,浙江大学共核查了贺海波及其所在研究室相关人员涉嫌学术道德问题的论文20篇。
风暴还在继续。2008年10月23日,国内有名的学术打假网站“新语丝”曝出“院士李连达学术论文涉嫌造假”的消息。李连达为中药药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事发时担任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同时为贺海波的合作导师,在贺海波的8篇造假论文的作者栏里,均有李连达的名字。
有媒体报道称,李连达小组在2006年以后发表的论文中,共有16篇被指涉嫌造假、剽窃或者一稿多投,其中贺海波署名的仅占一半,全部文章均有李连达署名。
2008年11月18日和12月6日,现居芬兰的全欧中医药协会联合会副理事长祝国光也向浙大发出两封公开信指出李院士3篇论文造假,4篇论文一稿多投。
造假背后的学术压力
根据浙大校长杨卫的公开介绍,2008年10月26日,即浙大药学院接到戴德哉举报信件的十天后,贺海波向学校递交“检讨书”,承认造假系个人所为,且造假动机是基于个人的情感。
贺海波的检讨也得到了浙大调查组的认同。浙大发出声明:贺海波的造假系个人行为。杨卫更提出“曝光的造假论文并未发表在行业顶级期刊上,对于已功成名就的李连达院士意义不大,李连达没有造假动机”的“动机论”一说。
浙江大学也在多次公开申明中,一直强调“李院士并不知情”。
受“论文造假”影响的还有吴理茂。事发时,吴理茂为浙江大学中药研究所所长助理和中药药理试验室主任。
在造假的8篇论文中,所有的通讯作者都是吴理茂,但几乎与李院士的“待遇”一致的是,目前浙江大学方面也表示没有任何直接的证据表明吴理茂对论文造假“知情”。
本报记者调查显示,吴理茂于2001年9月至2004年6月在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读药理学博士,而西苑医院正是李连达工作的医院。
2004年,浙江大学中药药理试验室成立时,吴理茂从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调至浙江大学,担任试验室主任。
此时的吴理茂,仅是个讲师,但他是该试验室的实际负责人,全权代理一切事务,向在北京的李连达负责。
作者:
钟闻
编辑:
汪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