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申宁:清代的君主与儒生
2009年12月09日 11:29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由朋党深入一层,遂及师道。虽然君临天下的人很少喜欢知识分子的师道意识,但只要他们还不能把“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化为一己私有之物,则代表了圣人之道的知识分子群体仍然是天下师道之所在。乾隆操笔如操刀一般地着力诛杀师道,用文字显示了比明代廷杖更厉害的独尊之心。他以“君臣大义”排拒师道,取的是儒学中的一面之词。所以,当他“即以学问而论”,与尹嘉铨比长短的时候,显出来的是非常明白的蔑视。但他的话又是讲给天下读书人听的,每个人都能从这里体会到,在人主面前已无师道。中国知识分子规范君权的意识于是乎一天比一天萎顿。

在乾隆朝的文字狱里,比朋党和师道更富有深度的题目是“名臣”。名臣体现了儒学的一种理想人格。因此,名教中的知识分子都不能忘情于名臣。然而乾隆用另一副眼光去看,在名臣身上见到的却是君权的衰弱。与前代帝王相比,这种眼光的深刻与雄猜都是十分独到的。每个时代的名臣,都是那个时代里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儒学涵育出来的士气尽在以天下为己任之中。乾隆视名臣为不祥之物,心中疑忌的也在于以天下为己任。所以,他在骨子里非常不喜欢鼓荡士气的宋儒。

自两汉以来,一代一代的知识分子都能够在中国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但乾隆却以虎视之态把四海治乱、生民利病划出读书人的思考范围,森森然剥夺了儒学赋予读书人的悲天悯人之权。从这个时候起,知识分子群体便无法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了。他们在恣睢的君权面前一点一点地变得奄奄无气。有人记录过一个读书入仕者的始末,以几个细节描述了文字狱下士人的跌扑和难堪:

“乾隆葵未岁,杭州杭大宗(世骏)以翰林保举御使,例试保和殿。大宗下笔为五千言,其一条云:我朝一统久矣,朝廷用人宜泯满汉之见。是日旨交刑部,部议拟死。上博询廷臣,侍郎观保奏曰:是狂生,当其为诸生时,放言高论久矣。上意解,赦归里。”“乙酉岁,纯皇帝南巡,大宗迎驾,召见,问汝何以为活?对曰:臣世骏开旧货摊。上曰:何为开旧货摊?对曰:买破铜烂铁,陈于地卖之。上大笑,手书‘卖破铜烂铁’六大字赐之。”“葵已岁,纯皇帝南巡,大宗迎驾。名上,上顾左右曰:杭世骏尚未死么?大宗返舍,是夕卒。”

这个故事写照了有心报国的士人在失路之后的苍凉和气短。前者的顾盼自雄与后者的苍凉气短都说明:宋明六百年之间曾经有过的那种儒者气象已经变得遥远而且陌生了。

本文摘自作者博客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刘申宁   编辑: 石立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