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1月14日电 (记者 刘砥砺)“你一直在路上,风萧萧的路上,多少金戈铁马,和多少雨雪风霜……”《陈赓大将》电视剧的片尾曲廻响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1月14日上午,陈赓夫人傅涯的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首都各界人士上千人前往送行。
清晨8点,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大礼堂前排起了一条长长的队伍,人们手拿着傅涯生前照片,胸前戴着白花,静静地等待在寒风中,为了最后送老人一程。队伍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与逝者素未谋面的年轻人。一些人是从演绎陈赓大将生平的影视作品中知道了傅涯,对这名传奇又饱经沧桑的前辈充满敬仰。与以往的遗体告别播放哀乐不同,傅涯的送别仪式大部分时间伴随着电视剧《陈赓大将》的片尾曲《在路上》,感人肺腑的乐曲使整个送别仪式在凝重悲伤中增加了一份浪漫达观的基调。
在傅涯生前居住的客厅里,一组贴在墙上的生活照回顾着这位92岁老人的一生,照片中能看到老人作为延安文艺女青年时的形象,也能看到她与陈赓大将经历戎马倥偬的恩爱甜蜜,还能看到傅涯在文革中下放干校劳动时的乐观坚韧……。在照片的中央,是陈赓为妻子手书的一首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还有傅涯写在丈夫日记本扉页上的话:“亲爱的赓:1949年的新春,你们在胜利的进军,江北的人祝福你的健康……。”傅涯的女儿陈知进说,父亲当年每次出征,母亲都会送一个日记本给父亲,等归来后再收回去保存。这段文字是陈赓参加渡江战役前傅涯写下的。
陈知进认为,母亲性格的特点是自立和坚韧,虽然身处父亲的光环下,却坚持个性独立,且生活朴素,不谋私利。陈知进回忆,抗战时期,母亲带着刚出生的哥哥随部队穿越日军封锁线,险些被敌人发现,为了不暴露目标,差点儿把怀里啼哭的孩子捂死。上世纪60年代初,父亲生病后,有人建议母亲调回稳定且待遇好的部队工作,她却坚持留在地方的岗位上,直到离休。“老太太近90岁以前,都是自己拽着楼梯把手上楼,不要人搀扶。”傅涯的儿媳指着老人二楼的卧室对记者说。
无论如何,丈夫陈赓还是傅涯的精神支柱,陈赓去世后,傅涯把四个未成年的孩子抚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材;在“文革”复杂的政治环境下保护了陈赓的手稿和日记等遗物。为了完成丈夫的嘱托,还主持编辑出版了《陈赓日记》等书籍,在军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广受关注和好评。对于陈赓的前妻王根英烈士的母亲,傅涯也每月邮寄生活费直到老人离世。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刘砥砺
编辑:
刘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