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女儿回忆:父亲最痛心的是朴方致残
2009年10月29日 10:35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爸爸每天都要看电视。

每天晚上七点钟的《新闻联播》他必看,这是他了解世界的另一个重要渠道。爸爸喜欢京剧,特别喜欢言派。后来年纪大了,耳朵又不好,就很少看。爸爸也喜欢川剧。“文革”以前,川剧进京,爸爸和朱德爹爹、陈毅伯伯必定都要看。“文革”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看川剧了。有时候,爸爸也看电视剧,但是,需要我们姐妹或者工作人员在旁边给他讲解,因为他的耳朵听不清。每年的春节,到处喜气洋洋,热闹非凡,爸爸必定和我们全家坐在一起,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历尽磨难之后的春节团聚,我们全家都格外珍惜。

爸爸是个球迷,对体育节目百看不厌,爸爸最喜欢的是足球。据说,他在法国的时候,为了看足球,还当了一件衣服。现在看电视,足球、排球,特别是世界杯足球赛或中国女排比赛的转播,他必看。播出时间他不能看的,就让朴方帮他录下来,有空再看。在屏幕上看比赛,他也和亲临现场一样紧张。只要是中国队赢了,他就高兴,情不自禁地拍手,还对身旁的人说:“快鼓掌啊!鼓励鼓励。”有些比赛,像体操、跳水等项目,他一边看,一边和场上的裁判一起打分,他给中国选手打的分,一般都比裁判打的分高。中国小选手获奖,爸爸特别高兴。有一阵子中国乒乓球走了下坡路,爸爸说:“中国乒乓打不赢,就是因为你们不看!”爸爸的球瘾其实全都在他的爱国心上。

爸爸吃饭特别快,不挑食,烧什么,吃什么。但他最爱吃四川家乡风味的菜肴: 回锅肉、粉蒸肉、扣肉……特别爱吃大肥肉。爸爸也爱吃烤红薯,而且连皮一起吃;喜欢新鲜的老玉米,煮的烤的都爱吃,每年这些东西上市的时候,也经常会摆在我们家的饭桌上。

爸爸从来不吃零食,但是每餐饭前都要喝两小杯茅台酒,后来改成绍兴加饭黄酒,再就上一点花生米啦、南瓜子啦、猪耳朵啦等等下酒菜,吃得美滋滋的。这是他的一点小特权,一点特殊的享受。吃得高兴,他常常喜欢和大家分享,把他自己的下酒小菜、水果、餐桌上好吃的一一分给孙子们吃,或者说:“胖子,来!你也喝一杯。”

我们家剩菜、剩饭不许倒,做成烩菜、烩饭,下顿接着吃。爸爸说:“不会吃剩饭的是傻瓜。”我们全家都不当傻瓜。

爸爸守时,家里到点就开饭,中午十二点整,晚上六点半,几十年不变。

我们家四世同堂,从老到小,全到齐了十好几口,得分两桌。中午经常在家吃饭的人不多,大家称之为“常委”,其余都是“游击队”。

爸爸吃饭喜欢热闹,饭桌上少了几个人,他就会说:“哎呀!今天怎么冷冷清清呢!”看不见哪个孙子,他就会问:“到哪里去啦?”

饭桌是我们全家聚会的地方,也可以说是我们全家的“信息交流中心”。十几个人,每人关心一摊事,从国家大事,到马路新闻,大家七嘴八舌,海阔天空,热闹非凡。讲文学,爸爸主张背。

我们在饭桌上背《岳阳楼记》,背《木兰辞》,背昆明大观楼的长联……大家抢着背,看谁背得多,大人、小孩一起争,你说这句,我说那句,气氛非常感人。讲历史,孩子们就讨论孔明如何,曹操如何。讲文化,我们也谈歌剧、芭蕾舞、交响乐;说说哪个画家,哪个流派、风格……文化的题目、历史人物、事件,对现实生活各种事物的分析,或褒或贬,吵吵嚷嚷……宽阔的视野,民主的气氛——这一切成为我们家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不仅对孙子辈整体的思维、文化水平的提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就是对我们子女这一辈也是受益终身。

邓小平   朴方   文革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邓林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