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元勋后代忆述开国大典鲜为人知故事
2009年09月25日 08:26中国新闻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中新网9月23日电 今年适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中国的缔造者的丰功伟绩彪炳千秋,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的十大元帅、十大将军的神奇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香港《镜报》月刊10月号刊文《建国元勋后代忆述开国大典》,专访数位开国元勋的子女后代,忆述六十年前那一段段鲜为人知的精彩故事。

文章摘编如下: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在隆隆的礼炮声中,大地欢声雷动。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天安门广场的30万军民进行了盛大的阅兵和庆祝游行。时隔六十载,许多开国元勋的子女对开国大典那一刻依然记忆犹新,每每谈及,不禁激动万分。

毛泽东之女李敏:耳边常响爸爸宏亮声

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的女儿李敏,今年已是70多岁了。她对记者说:“我是1947年从苏联回国的,1949年开国大典时我12岁,和爸爸住中南海。开国大典那天我心里特别激动,我知道这是国家的大事,小孩子不应该跟着去。但我心里特别想跟着爸爸上天安门,又不敢说,小孩子不敢提任何要求。开国大典下午3点开始,我就在中南海听广播,在广播里听到爸爸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我特别高兴,心里想我们的国家从此就强大富裕起来了。”

“晚饭前,爸爸从天安门城楼回到家,休息了一会儿,晚饭过后,就带着我们又从中南海出去,去天安门观看礼花。晚上8点,五颜六色的礼花开始在空中放起来了,我坐在爸爸身旁,不时拉着爸爸的大手说:爸爸,快看,这像什么花,那像什么花……。”

李敏说,开国大典这一重要时刻已被加载史册,我后来在电影纪录片中看到大阅兵的场景,看到爸爸魁梧的身躯,宏亮的声音,内心的骄傲自豪就别提了。多少年来,爸爸那宏亮声音时常在我耳边回响。爸爸在天安门城楼上的英姿永远定格在我的心中。直到现在,我每经过长安街看到天安门城楼上爸爸的照片,就不由自主地想起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那一幕。

周恩来侄女周秉德:鲜为人知的大典细节

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是中国新闻社的原副社长,担任过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谈到开国大典,周秉德兴致勃勃向记者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情。

她说:“1949年,我12岁了,就住在中南海伯父那里。9月1日我刚刚上中学,为迎接开国大典,学校除了正常的课程外还安排了国庆游行的准备活动。我们唱的歌曲是《团结就是力量》、《解放区的天是明亮的天》等等红歌。我们自己动手制作了五角红灯,每天课余时间练习红灯舞,那时,我就盼望10月1日早早到来。”

“周末回到家时我看到,伯父为筹备开国大典,整天都在忙,开会研究事情,人来人往不断。我们小孩子不打听,伯父也不和我们说开国大典的事情。后来我听说一件事情,至今难忘:毛主席与周总理是几十年的老战友,多少年来,两人出现时,都是主席在前面走总理跟在后面,总理从来没有走在主席的前面。但在开国大典的时候,就在两人马上要到天安门城楼的那一刻,伯父第一次快主席一步抢在前面,他对播音员挥手示意,毛主席已经来到天安门城楼了,让播音员马上播报。播音员立刻广播: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毛主席已经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这时,广场上几十万人齐声欢呼,一片欢腾。”

周秉德回忆:10月1日那一天,我们都提前吃了午饭,排队走到天安门广场参加建国成立大会,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我们早早就到了广场,当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广场上的几十万人顿时欢呼,互相拥抱、泪如泉涌、大家不停的喊呀叫呀,唱呀跳呀。等到阅兵开始时,我看到天上的飞机就更兴奋了。我们游行结束已经是黄昏了,我们就手举着红灯,一边走一边跳。开国大典是我12岁以来参加过最快乐,最难忘的一次活动。

周秉德说,开国大典当天,政府官员需要先在中南海宣誓,然后再去天安门。为了准确计算时间,伯父还亲自测量从中南海到天安门的时间,经测量得知,这段路程需要35分钟。开国大典是下午3点开始,所以他安排就职宣誓两点开始,2点25分前必须结束。9月29号,伯父又到天安门城楼检查毛主席休息的位置是否安全,广播员的位置,播音器材好不好,国旗旗杆的高度,升旗按的电钮灵不灵,等等。伯父还考虑到年长者登上城楼,需要年轻人搀扶,需要担架抬等问题。伯父就是这样一位非常细心、周到的“开国大典筹委会主任”。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