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6期 2013.07.12

至于黄埔军校为什么举世闻名,我看原因之一是黄埔师生作为军队中坚,誓死卫国,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抗战中黄埔成立九个分校:补充牺牲的基层军官

凤凰历史: 抗战对黄埔的影响到底是什么样的?它是让黄埔因为内迁而进入低谷,还是开创新的辉煌?

单补生:全面抗战以后,会战不断,每次战斗干部有牺牲,因为打仗冲锋在前头基本都是尉级军官,排连长占多数,军队如果没有基层干部来指挥怎么跟日寇对抗?不可能让军长、师长去指挥连排班,这就是组建九个分校起因,以每期毕业生补充在前线牺牲的初级干部空缺。 [详细]

二、泰国华侨为抗日回国考黄埔 建国后被判刑15年

凤凰历史: 能介绍一位在抗战中报考黄埔军校的青年的故事吗?

单补生:1939年,年仅18岁的符国仟从泰国返回祖国,以泰国华侨青年的身份投考黄埔军校,后来如愿以偿地考入了黄埔军校第17期4分校第26总队。解放后因符老曾参加过国民党军队的历史问题而被多次禁闭审查,并于1952年被判刑15年,送至新疆建设兵团农场改造。[详细]

三、抗战初韩复榘擅自撤退 违反连坐法遭枪毙

凤凰历史: 很多基层军官在抗战中牺牲,除了个人的爱国感情以外,是不是也与军队中的连坐法有关?

单补生:革命军有连坐法,不是说排长在后头督促士兵往前冲,而是排长冲在前,班长士兵在后。为什么在抗战初期的时候,第五战区副总司令长官、山东省省主席韩复榘被枪决,就是因为擅自撤退丢失国土,违犯了革命军连坐法第七条:军长同全军退,则杀军长。[详细]

  • 1黄埔军校纪律严:学生脱逃介绍人要受罚
  • 2黄埔军校教军事知识 学生不搞人海战术
  • 3现在联系两岸间的黄埔情也是为中国统一
  • 4孟良崮战役国共主帅后人见面 激动得握手两次

核心提示:至于黄埔军校为什么举世闻名,我看有三个原因:一是有孙中山的声望在起作用。因为孙中山经过多次起义,随后辛亥革命发生,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的名字不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都有一定的名望,尤其是他提出三民主义,想救国救民,提出天下为公,打造大同世界,从而得到了全国有志之士和人民的拥护。二是黄埔老师率领学生东征北伐完成统一。三是黄埔师生作为军队中坚,誓死卫国,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单补生 受访者供图)

本文系凤凰网历史频道对话历史学者单补生文字实录,采访整理:唐智诚

嘉宾简介:单补生,与新中国同年,文革下乡当知青,开放返城做工人,因先祖父为黄埔军校四、五两期教官,又先父为黄埔16期生,叔父为黄埔20期生之缘,故情结黄埔。立身酷爱黄埔军校史料收藏研究,现为《黄埔》杂志撰稿人。

师生誓死卫国让黄埔举世闻名

凤凰历史:近代中国其实办过很多军校,比如北洋武备学堂、保定军校、云南讲武堂等,但若论当世名气之大,则非黄埔军校莫属。您认为是什么原因让黄埔军校成为这些军校中名气最大的一所?

单补生:我认为黄埔军校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成名。因为当时在民国初期的时候,虽然中华民国成立了,但是民国只有其名,没有其实,都是军阀割据。孙中山正是看到这一点,就想实行三民主义,但没有武力是不行的,他就在这种情况下才建立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一建立,为什么众多有志青年都投入到黄埔呢?要想革命,效国为民,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去黄埔。其实所说的这个很有名,也是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一开始各地军阀认为黄埔军校的学生都是文弱书生,不屑一顾。当时广东的军阀就觉得黄埔军校这五百名学生,用不了多少兵力就能给消灭掉。可是军阀们没有料到,没过多久自己却被打倒了。

至于黄埔军校为什么举世闻名,我看有三个原因:一是有孙中山的声望在起作用。因为孙中山经过多次起义,随后辛亥革命发生,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的名字不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都有一定的名望,尤其是他提出三民主义,想救国救民,提出天下为公,打造大同世界,从而得到了全国有志之士和人民的拥护。二是黄埔老师率领学生东征北伐完成统一。三是黄埔师生作为军队中坚,誓死卫国,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黄埔军校纪律严:学生脱逃介绍人要受罚

凤凰历史:黄埔军校在初建的时候,设置的学习科目并不算很高深,很多人认为它培养的只是军队中的低级指挥官,您怎么看?

单补生:谁也不是一出生就能上大学,都要经过小学、中学、高中到大学的学习过程,军事教育也是如此。我认为这是因为对于黄埔校史不是太了解才会这样说。黄埔军校招生的时候,首先是没有粗文行伍,招收的学生都是有文化的,又经初试复试合格才能入校。大部分人在没入校之前,就已经是专科及大学毕业,有当过学校主任的,有西江讲武堂毕业的,还有上过警察学校的,虽然年龄大小有差距,但是他们个人的经历和学历都为成为黄埔学生奠定了基础。

一个人要想考入黄埔军校,不是说我去报名了,考试合格了,就录取你了,他还需要有一两个介绍人。多数介绍人都是当时的一些国民党军政要人,比如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部长之类。像蒋先云、李汉藩、伍文生,这些人都是经毛泽东、夏曦介绍才考入黄埔军校的,还有叶剑英介绍的杨挺斌。黄维的介绍人叫赵干,又名醒侬,江西贵溪人,与黄维是同乡,他是江西共产党党团组织的创始人。还有些学生是由孙中山、廖仲恺、李大钊、恽代英、邓演达、于右任、林森,李济深,蒋介石介绍入校的。介绍人用俗话来说,就是保人的意思。后来,介绍人限于县长或少校,如果学生脱逃,保人要受处罚。

凤凰历史:那这种介绍对于他们的军事学习,或者是个人的成长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单补生:总的来说都是自己信任的人。学生在军校受训六个月,因为学期比较短,就要压缩教程,加紧训练,学生白天学习操练,晚上还要执勤放哨,担任黄埔警戒的责任,来保卫黄埔,但是学生肯学习不怕苦。有句话说得好,叫“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何况他们又经过长达半年的训练。他们的训练都是按照初级军官的养成教育来进行,有典、范、令,如《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阵中要务令》等军事教程。凡是军官所具备最基本的军事知识,都是要学的。

黄埔军校教军事知识 学生不搞人海战术

凤凰历史:您刚才说他们过去也有一定经验,再来学这些,会不会觉得有些太粗浅了?

单补生:那不会,温故而知新,重复会扎实,成绩更优秀。因为黄埔军校有教育计划表,依表实施,不会因为你过去学过军事,就不参加训练了。每天几点起床,何时上操,或者今天设立几个科目,比如说立正,稍息,齐步走,然后就是班排连队形的操练,这都是必行的。随后还有持枪动作,队伍解散集合,战斗前进,展开及运动,这些最基本的教程都要学。不是说到了战场上搞人海战术,跟小孩做游戏似的,瞎跑乱冲,那是不会的,都得占领有利地形或制高点,你要想消灭敌人,首先要急造掩体来保护自己,作好防御,准备攻击。快毕业的时候他们还要进行野营演习,包括战术作业,实地测图,通过考试及格才能发给毕业证书。

凤凰历史:黄埔军校当时是根据哪国军事教育的范本来教学呢?

单补生:《步兵操典》借鉴了日本、德国、还有苏联;军服是仿苏的,武器有些是苏联支援的;劈刺是学日本的教范,日本的劈刺术还是相当了得。这就是吸取各国所长,再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来运用。

凤凰历史:日本军事教育就分成士官学校、陆军大学等不同阶段,黄埔军校相当于是军事教育的哪个阶段?

单补生:黄埔军校类似日本的士官学校。中国在清未民初的军事教育,也是仿照日本,军事教育体系实行四级制,即从陆军小学、陆军中学、保定军校到陆军大学校。因为保定学校在1923年第9期学生毕业的时候就结束了,此前各省陆小及陆中也都撤消了。可以说黄埔军校与保定军校的教育相同,都属于初级军官养成教育。

孙中山当时为了进行北伐加速革命进程,创建黄埔军校就不拘一格,直接就从初级军官的养成教育开始。按照旧制必须是陆军小学、陆军中学毕业生,才有资格考入保定军校,接受初级军官养成教育。而黄埔军校毕业生还具有投考陆军大学的资格。

在抗日中,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也是仿照黄埔来成立的,这个抗大是经过当时国民政府承认的,批有经费。抗大的校长是林彪,他是黄埔四期的。还有一个黄埔四期的高材生郭化若,是毛泽东的军事顾问。毛泽东写《论持久战》的论著之前,郭化若负责编辑《抗日战争丛书》和《八路军军政杂志》。他写了《抗日游击战争战术基本方针》一文,在《解放》第28期上发表。毛泽东看后致信郭化若:“你写战略,应找些必要的参考书看看,如黄埔的战略讲义,日本人的内外线作战,德国克老斯伟资的战争论,鲁登道夫的全体性战争论,蒋百里的国防论,苏联的野战条令等,其他可能找到的战略书,报纸上发表的抗战以来论战争的文章通讯亦须搜集研究。”由此说明写什么东西不是凭空臆想的,我们也一样。我们都不是生长在那个时代,这些知识从哪儿来?就是多看史料性书籍,主要是看民国版的书,看原始的东西,这样比较贴近历史,看到历史的本来面貌。

史由证来,论从史出,证是史和论的基础。这里所指的证,包括人证、实物、档案、老照片等等。我们要想知道黄埔,最好去采访黄埔老人,聆听他们讲黄埔的生活经历,从他们的言谈举止,坐姿行走,就能看到当年黄埔军人的风范。再一个是到黄埔博物馆去看实物(或复制品),也就是文物,进一步了解黄埔。当然,更希望能走进像美国历史档案向社会开放服务的档案馆。

多年来,我收藏有黄埔同学录、黄埔刊物、证章照片、典范令等军事教程,通过鉴赏学习,增长了知识,感悟到黄埔文物,历久弥新。黄埔四期同学录是我藏品中的珍爱。黄埔军校每期学生毕业时,都会印制同学录,人手一册。上面有学生照片、年龄、籍贯、通讯处,就是为了方便同学之间联络,加深同学感情,同时,也形成一个历史档案流存下来。真实的历史就是要让文物见证,叫原始档案说话,资料引证要有出处,避免空谈和无聊的争论。

孟良崮战役国共主帅后人见面 激动得握手两次

凤凰历史:可是在黄埔军校里,因为有国共对青年学生的争夺,同学感情会不会因为政治上的分歧发生变化?

单补生:我觉得政治斗争是一回事,私人感情又是一回事。陈赓被捕之后为什么能够脱险?既有陈赓的勇敢机智,也有同学亲爱感情因素。国民党黄埔将领在解放战争中被俘虏以后,为什么陈赓还邀请这些黄埔同学聚餐呢?还有原来的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战犯管理所里的杜聿明等人都得算是他的学生,他们特赦以后同周恩来的那些聚会合影、不都体现出黄埔师生感情吗?在战场上虽然是兵戎相见,私下个人还是联络交往。

现在两岸联系都是以黄埔为纽带,如每年一届的黄埔论坛。大陆有黄埔同学会,在台湾有中华黄埔四海同学会,台湾退役将领到大陆来,统战部、黄埔同学会都是热情接待。目前在大陆的黄埔后代,也成立联谊会继承发扬黄埔精神。

天下黄埔是一家,有争议的政治观点,统统搁置。黄埔校训是亲爱精诚,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孟良崮战役和国共两军的主帅,一位是共军胜利者陈毅,另一位就是国军成仁者张灵甫。去年6月在北京音乐会上,当年两位主帅的儿子从未谋面,如今不期而遇,一位是黄埔四期张灵甫之子张道宇,另一位是黄埔教官陈毅之子陈昊苏,二人经人介绍相识,张先生主动问候,陈会长欣然接受,俩人两次激动握手合影。真是父辈战场兵戎相见,子辈乐堂和谐握手。

现在联系两岸间的黄埔情也是为中国统一

凤凰历史:您觉得北伐战争对黄埔军校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

单补生:北伐战争推动了黄埔军校的发展和壮大,因为黄埔有一个特殊的情况,国民革命军起源于黄埔军校,是先建校,后建军,这样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因为对内要打倒军阀,对外要反对各国列强,黄埔校歌里边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作奋斗的先锋。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的民众,携着手,向前行,路不远,莫要惊。亲爱精诚,继续永守,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 这整个就贯穿到黄埔精神中。陈水扁在台湾执政的时候,黄埔军校校歌就不允许唱了,等马英九上台以后,黄埔校歌才得以重唱,让一首校歌唱了近九十年。

为什么北伐?北伐就是祖国要统一,所以到了1928年,张学良易帜,北伐告成、中国统一。现在为什么要搁置争议、联系两岸黄埔情呢?也是为了中国的统一。黄埔军校在大陆就办到23期就结束了,到台湾后从24期又开始续办,到现在应该有90期了,可谓是黄埔精神,薪火相传。

抗战中黄埔成立九个分校:补充牺牲的基层军官

凤凰历史:抗战对黄埔的影响到底是什么样的?它是让黄埔因为内迁而进入低谷,还是开创新的辉煌?

单补生:抗战时期黄埔军校由南京迁移成都,不是进入低谷,而是逐渐达到高峰。黄埔军校在南京时,每期有一个总队,学生千人左右。迁到成都后,每期增到三至五个总队。加之先后又组建了九个分校,到了第十七期本分校总队达到高峰,合计二十六个,学生约三万人,毕业后分发部队任少尉排长。全面抗战以后,会战不断,每次战斗干部有牺牲,因为打仗冲锋在前头基本都是尉级军官,排连长占多数,军队如果没有基层干部来指挥怎么跟日寇对抗?不可能让军长、师长去指挥连排班,这就是组建九个分校起因,以每期毕业生补充在前线牺牲的初级干部空缺。

抗战初韩复榘擅自撤退 违反连坐法遭枪毙

凤凰历史:很多基层军官在抗战中牺牲,除了个人的爱国感情以外,是不是也与军队中的连坐法有关?连坐法是过去的军队中没有的吗?

单补生:革命军有连坐法,不是说排长在后头督促士兵往前冲,而是排长冲在前,班长士兵在后。如果一排同退,只杀排长。反之排长见他一排人退时,他决不退而阵亡,就杀三个班长。为什么在抗战初期的时候,国民党高级将领61军军长李服膺,第五战区副总司令长官、山东省省主席韩复榘被枪决,就是因为擅自撤退丢失国土,违犯了革命军连坐法第七条:军长同全军退,则杀军长。

过去军队里没有。1925年初,黄埔军校制订《革命军连坐法》,其中第四条规定:各级党代表亦适用本连坐法。此时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到了4月份又兼军法处处长,这就说明革命军连坐法的制定,是与周恩来的工作分不开的。

凤凰历史:刚才您说周恩来充实了连坐法,您是通过哪些史料知道这个事实的呢?

单补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第三篇组织之沿革(1936年版)。还有《建国粤军月刊》第3期1925年3月1日版,那上面就登载:“东江克复区域,亟应组织党部,中央执行委员会派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为东江各地党务组织主任。通饬前方各部队长官,对于本会所派各党务组织主任及组织员,及所组织各级党部,一律妥为保护。”这就看出政治部的工作是非常受到重视的。

我们再看一些历史照片,1925年3月30日,东征军在广东兴宁沉痛哀悼孙中山逝世时有张合影,照片中有个手持祭文的人,那就是东征军政治主任周恩来。甭管是在北伐战争,还是在抗日战争中都有周恩来的身影。

1936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编成,全书十册,记载了黄埔军校创办之初十年的历史。虽然当时国共还处于敌对状态,但是在校史第一册里,还是将周恩来的肖像放前页,对周恩来在政治部所做的工作也有记述。这就说明什么?编纂者承认了发生过的历史。如果不提周恩来,不写政治部,整个链条就会断掉,就变成虚假的校史。

周恩来到黄埔军校时,当政治教官是中校,后来当政治部主任是少将衔。周恩来负责的八路军办事处不论是驻武汉,还是重庆、南京,尽管受国民党监视,相对来说人身还是安全的。为什么?主要是周恩来当过黄埔一期和第一军的政治部主任。当时国民党高级将领里基本都是他的学生,管周恩来叫老师,这是师生关系。黄埔讲究尊师重道,所以说周恩来开展工作的话,还是比较通畅的。林彪到重庆的时候,去跟蒋介石见面,那就是学生跟校长的关系,也是师生关系。在黄埔军校蒋介石和周恩来是部属关系,也就是上下级的意思。当然打仗的时候是不讲这些的。

凤凰历史:革命军队里的党代表起到的作用是什么?执行哪方面的军法?

单补生:过去都以为将党支部建在连上是红军的创举,实际上在黄埔军校的教导团里就已经就实行了。黄埔校史记载1925年11月22日,周恩来以政治部名义通告第一师党部,督促下级党部切实执行工作办法的规定,如第一条规定:“各连队党部小组每星期必须依章开会,党代表及常务委员须负全责。第十条规定各级官长同志不得借口士兵操练需时,妨碍连队党部会议及小组会议。”从这段文字,我们看到连上有党部和党代表是有权力的。部队下命令必须有党代表的签字,用现在话来讲就是党指挥枪。过去军阀是谁有枪谁就是草头王,有枪说了算,北伐是党要指挥枪,所以他跟旧军阀军队不一样就在这里。

为什么政治部的作用力非常大呢?他们有专门的政治宣传队,做军队的政治思想工作,讲官兵平等,官长要爱护士兵,比如东征的时候,士兵每礼拜要吃一次金鸡纳霜丸,夜间放哨的士兵,第二天总要吃碗姜汤,发泄寒气,免得感风受寒。

蒋介石检讨抗战称下级官兵勇敢 高级将领指挥失当

凤凰历史:黄埔军校的政治训练包括什么内容?

单补生:人靠的就是一种精神,没有精神支柱就是行尸走肉。所以黄埔军校的政治训练里头,三民主义是必学的。还有社会发展史、帝国主义的侵华史,都要学。我收藏有黄埔军校的《步兵操典》。黄埔军校学生毕业后,典范令都要随身带,因为干什么事都得有章法,打仗也得有章法,章法就得靠《步兵操典》。

一九三八年一月十一日,蒋介石集合第一第五两战区团长以上官长开抗战检讨会,发现在场的许多官长中带《步兵操典》的,只有两位,带指挥纲要的,没有一人。蒋介石很生气地说:“像这样统兵作战所必须的基本书籍,大家都不随身携带,随时研究运用,还凭什么来作战,还凭什么来抵抗拥有新式武器的敌人!各位要知道,我们这几个月战场上的挫失,並不是倭寇的军队怎么多,实力怎么强,也不是我们一般下级官兵不勇敢,不牺牲,而是由于我们一般高级将领在平时既缺乏研究,没有实学长技拿来教育部下,到了战时,对于一切战术战略,又不能根据基本的典范纲领,和战阵实际情况随时随地研究改进,以致指挥失当,虽有很多部队,也不能发生相当效力,所以要被敌人打败!”据说会议第一天散会后,怕第二天再检查,这些官长们急忙派人四处寻找《步兵操典》草案,一时洛阳纸贵,得书者来个秉烛夜读,无书者则辗转反侧,这就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凤凰历史:在抗战中,国民党说共产党是三分抗战,七分发展;共产党说国民党是三分抗战,七分应付,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单补生:我感觉还是要用数字说话。在抗战中,有12个战区,在这些战区中是国民党军队占多数,还是八路军占多数呢?他们归属哪个战区都很清楚,各自都有个作战范围,远征军肯定没有八路军吧,这就是战区的限制。

1948年国防部史政局出了本《抗日军人忠烈录》第一辑,上面记载中国军队同日寇进行了22次会战,重要战斗1117次,小战斗达到38931次。将士阵亡二百多万。殉国的陆军高级将领有162位。这些数字和战例,都有档案可查,这就一目了然了。

我曾采访过黄埔十六期的王雅斋老人,是中条山战役的亲历者,他说战斗进行得非常惨烈,那天还下着雨,第三军军长唐淮源穿着雨衣,手里握着望远镜,王雅斋连长就在军长身旁,眼见部队打光了,军长誓与阵地共存亡,命令王雅斋带剩余的几个人,撤退到安全地带,不到十分钟,王雅斋就得到军长举枪自杀的噩耗。

凤凰历史:根据数字您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呢?您怎么评价国共双方在抗战中所起到的作用?

单补生:还是重温摘录的两段讲话来替代评论吧。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讲话:“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2005年9月3日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

泰国华侨为抗日回国考黄埔 建国后被判刑15年

凤凰历史:抗战到了中后期,美援来了以后,为什么正面战场还会发生大的溃败呢?您觉得这原因是什么?有人说这是史迪威他要求远征军入缅,然后导致国内兵源不足,您觉得这种说法成立吗?

单补生:我认为只要陪都重庆不动,就表明抗战到底的决心没有动摇。溃败也可说失败,兵书上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还讲兵不在多而在精,日本宣布投降的时候,还有十万青年军呢,还都没用上,再说敌后战场还有八路军、新四军的百万队伍,这能说是兵源不足吗?反倒是日本陷入战争的泥潭,经过中国军队的抵抗,兵力不断消耗,已到了强弩之末。

前几天,我和志愿者采访一个黄埔十七期的老兵,叫符国仟,1920年生人,今年93岁了。符老原来是个泰国华侨青年,抗战爆发后,符老的父亲(当时是泰国著名的爱国华侨)不顾妻子的反对,坚决送子归国,参加抗战。1939年,年仅18岁的符国仟从泰国返回祖国,以泰国华侨青年的身份投考黄埔军校。没想到这时黄埔第16期招生已经完了,当局就劝符老去报考财政学校,符老一听就急了,说我是回来参加抗日打鬼子的,做财务杀不了日本鬼子,要考就考黄埔军校!结果,符老这批华侨青年先被送到贵州独山4分校的学兵营接受训练,不久17期开始招生,符老终于如愿以偿的考入了黄埔军校第17期4分校第26总队,因为这个总队学生有一千多人,又都是各国华侨青年,所以又叫华侨总队。

1941年毕业后,符老由于成绩优异先后又在息峰特警训练班第5期、军令部谍报参谋班第7期受训,结业后到重庆中美技术合作所当教官,主要教授射击和爆破等特殊任务的训练。此外,还整理大量搜集来的日军情报,提供军委会参阅。回忆起这段经历,符老很是得意的告诉我们:射击是我的强项,50米左右的移动目标,无论是老鼠还是小鸟都能一枪毙命。

抗战胜利后,符老被调至北平特警学校任队长,并在北平结婚。婚后,符老为脱离军统和不愿参与内战,携妻子调任于山西大同警务段分所长。

解放后因符老曾参加过国民党军队的历史问题而被多次禁闭审查,并于1952年被判刑15年,送至新疆建设兵团农场改造。服刑期满后仍被留用于劳改农场,直至1981年退休。1982年经过多方努力老人才得以迁回北京居住。北京黄埔同学会成立后,曾任理事多年,为联络海外黄埔同学、促进祖国统一工作做出了贡献。

符老目前身体还可以,起居能自理,但饮食方面需人照顾(老人虽有三子,但不在一起生活),老伴于2年前去世。老人的居住条件极为简陋,曾多次请过保姆照顾,但都由于起居条件很差且工资不高而都未能长期坚持下去,目前雇佣的保姆来符老家仅10天,约定工资2300元。符老每月只能拿到新疆建设兵团发给的退休金等费用不足2000元,还不够保姆工资的。医保报销关系仍在新疆,而且基本无法实现即时报销和补助,生活状况在北京同比条件下属于较为困难。

现在老人最大的愿望,一是希望能给自己平反。我不是历史反革命,难道我回国抗日有罪吗?二是能把自己的社保关系也迁回北京,想早点享受对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的优先优惠政策。

民政部最近表明要将符合条件的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纳入相应保障范围,优先优惠进入敬老院、福利院。这是一个得民心的工程。有一些抗战老兵生活比较困难,志愿者为什么要救助这些老兵,是听了这些抗战老兵的经历,让他们感到如果不关爱老兵,将来谁还去打仗保卫国家。我们的中国梦什么时候能做成?

凤凰历史:有一个问题就是黄埔学生以青年学生为主,个人素质无疑要比旧军阀高出很多,但是在他们成为高级将领以后,为什么还是避免不了比较普遍的腐败现象?

单补生:黄埔军校有一个比较有名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从黄埔一期开学典礼讲起,按惯例应在上课之前举行开学典礼,而黄埔军校上课都一个月了,才补行开学典礼,选择还是6月16这个日子,孙中山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日子呢?就是在1922年6月16日凌晨,陈炯明部队突然包围总统府,并炮轰孙中山所住的粤秀楼。孙中山用这个日子作为开学典礼,孙中山就是让学生永远记得这既是开学日,又是一个不能忘记的被反革命袭击的日子,所以进了这个学校,就是要抱着死来的,这样才能够讲革命,如果你要怕死,你什么事也都不用干了。想升官发财的,你找错门了,请到别处去。这付对联到现在两岸都在讲,成了永不失效的警醒告示。

凤凰历史:为什么他们后来还是会出现腐败现象呢?

单补生:腐败不是那会儿就出现,现在也有。黄埔军校里讲究穿着、耀武扬威的个人也有,也有贪污的人。一经举报情况属实,要以军法处置,轻者革职永不录用,重者判刑送入军人监狱。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接收日伪物资,腐败成风,物价上涨,货币贬值,民不聊生,最后,国民党内战失利,败退台湾。有人说不根除腐败,就会亡党亡国,一点不假。

1927年国共分裂:武汉黄埔军校抓国民党学生

凤凰历史:杜聿明回忆说,他早就对郭汝瑰有所提防,因为他觉得自己就已经够简朴了,没想到郭汝瑰更简朴,他就觉得郭汝瑰跟国民党高官不一样,就怀疑他是不是共产党员。这能不能说明黄埔学生后期腐化的比较普遍?

单补生:杜聿明他觉得自己就已经够简朴了,这就说明当时国民党一些高级将领简朴,黄维也是如此。

凤凰历史:但是戴笠、毛人凤他们呢?

单补生:他们是搞特工的,任务比较特殊。比如在上海搞特工,也总得有个门面,以商人出现,不可能穿要饭的衣服。

杜聿明怀疑郭汝瑰,也不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最早可追溯到1927年。1927年黄埔军校五期政治、工、炮三科迁到了武汉,成立武汉中央政治军事学校。同时,招收六期学生,像罗瑞卿、陈伯钧、赵一曼、黄杰、谢冰莹都是这期政治科的。当时,我的祖父单懋统在黄埔任四、五期政治大队副,四期政治科学生毕业后,我祖父带领五期政治大队学生迁往武汉,郭汝瑰就在其中。

1927年杜聿明也在武汉,广东的黄埔搞清党,清查黄埔学生里的共产党。武汉军校这个地方就清查学生中国民党右派,等于仇仇相报的意思,那边抓共产党,这边抓国民党。

杜聿明为何效忠国民党?在武汉差点被枪毙

单补生:黄埔一期有一个叫洪君器,在武汉学兵团当少校副官,他是张治中的妻弟。蒋介石准备让张治中把学兵团给带到南昌去,张治中走了之后。5月2日,洪君器就被以“通蒋”的罪名给抓了起来。6日在阅马场就给枪毙了。后来,蒋介石题字:“为党牺牲,君器同志弟千古”载入校史第八篇本校先烈。

在阅马场开大会枪毙洪君器的时候,杜聿明不跟呼口号,不表态,被以“政治态度不明”关禁闭,等待查办。当他被反绑送押时,大喊:“我反对政府的言论行动在哪里?你们凭什么来禁闭我?”杜聿明被关禁闭室,后来听说还要被枪毙。那天夜里正好下雨,杜聿明和同室人将禁闭室窗户铁栏拆下两根,钻出去都跑了。1927年4月9日武汉军校《革命生活》还登载一则通告,列出几十人的名单,给予警告、撤销学籍、通缉,其中有邱清泉、彭孟缉。

杜聿明怀疑郭汝瑰理由有二:一是郭汝瑰是五期政治科,在武汉毕业;二是在武汉毕业的五、六期学生,共产党员居多数。虽然郭汝瑰和彭孟缉在武汉同属五期政治科,但是,彭孟辑是离开武汉去参加南京五期毕业典礼的,五期同学录有文字称为:“武汉被迫至宁之炮、工、政治三科学生”。所以杜聿明在武汉受到禁闭,心里不服,这也是他一直服务于国民政府的根源。

凤凰历史:您觉得杜聿明反共是因为他们之前在武汉的这段经历吗?

单补生:是的。共产党里面也有极左的错误路线,也有共产党人被错杀,冤案不少。如大家所知道的陈独秀、李立三、王明、张国焘路线斗争。国民党也一样,发生派别冲突,也不奇怪。

祖父是黄埔军校教官 在国共分裂时曾掩护共产党员

凤凰历史:刚才您提到您的祖父是黄埔军校四期政治大队的大队副,能否详细谈谈您祖父是在一个什么情势下加入黄埔军校?在抗战中和解放后又有什么样的经历呢?

单补生: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我对祖父一无所知,对父亲的经历也不是太了解,只是文革结束后,我才慢慢知道自己的家史,就像读了一本普及近代军事知识的小册子。

我的祖父单懋统,号锡嘏,曾用名单昌、单希古。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考入河南陆军小学校第五期,在校受到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加入了同盟会。1912年,祖父领到毕业文凭后,因第一(清河)、第二(武昌)、第三(南京)、第四(山西姚村)四个陆军预备学校的校舍均未腾出,校方令毕业同学各回原籍待命。

1913年7月,祖父升入南京第三陆军预备学校。途经武汉时,得知江苏独立和黄兴在南京通电讨袁的消息。经老同盟会员夏述唐(河南息县人)介绍,黄兴派路孝忱把祖父编入讨袁军教导营(驻南京陆军第三预备学校)。二次革命失败后,全体同学被通缉。

1914年春,祖父返回家乡。当时,袁世凯在河南的爪牙张镇芳、袁乃宽、袁步黄等秉承其主子的旨意,大肆搜捕、杀害革命党人,妄图肃清革命势力。袁步黄等曾两次率反动军队到我家搜捕,皆因祖父事前得到消息,全家老少逃往他乡,才未遭毒手。后来,祖父与张轸等人一同去山西、陕西,继续从事反袁活动。

1916年袁世凯死后,陕西督军陈树藩欲留祖父和张轸等在陕军任职,被他们谢绝。不久,祖父和秦鼎新、阎旭生、张轸等陆军小学第四、第五两期同学齐集开封。大家推选祖父和秦鼎新为代表,赴京交涉要求恢复升学资格事宜。他们在京曾拜访过国会众议院山东议员刘冠三先生(因祖父和其兄单懋纲、单懋修都是革命党人,刘在清末漫游各省宣传革命时曾经到过我家)。这时,夏述唐到京,他向陆军训练总监张绍曾面陈单、秦等同学到南京升学和参加二次革命的经过,提出:现已恢复共和,理应恢复同学们的升学资格。张表示同意。

1917年6月,祖父和秦鼎新、阎旭生、张轸等奉召参加升入清河陆军第一预备学校的考试。按照惯例,陆军小学毕业生升入陆军预备学校无须经过考试。陆军部这样做显然是故意刁难。尚未发榜,就发生了张勋复辟事件。张勋被赶走后,陆军部却玩弄手法,说“民国二年失学学生少,不敷清河预备学校招收名额”,企图招收一批跟陆军部有关系的文中学毕业生,以挤掉一些参加二次革命的陆军小学毕业生。

当时赴京参战讨伐张勋军队中,担任晋军第一混成旅旅长的老同盟会员商震,向祖父等人透露了这个情况。他们闻讯后便采取对策,以文中学毕业生的名义另报一个名字参加第二次考试。祖父报自己入陆军小学之前上文中学时用的名字单懋统,秦鼎新报其一个同族人的名字秦世轩,张轸报其侄儿的名字张日煌。由于商震和阎旭生之父阎梦松是同盟会的老同志,商曾到过阎家,所以新报的名字就由阎旭生交给商震,请商向陆军部代报。

不久,两次考试同时发榜。结果,第一次报的单昌、秦鼎新两个名字都落榜了(因为他们二人是陆小学生代表,名字常在报上出现,故受到当局的排斥),而后报的单懋统、秦世轩两个名字都被录取了;张轸不是代表,不被当局注意,他报的两个名字(张轸、张日煌)均被录取。张日煌这个名字,后来由被排斥的同学郝漪(字滋生)顶替了。

1919年7月,祖父从清河陆军预备学校第四期毕业,与秦鼎新、阎旭生一起被分发到河南第一混成旅当军官候补生。1921年10月,他们又一同升入保定军校第九期步科,于1923年4月毕业。

1925年,经刘积学、李敬斋推荐,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1月改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派赴开封的招生委员会朱棠、周亮,写信介绍祖父和秦鼎新到该校工作。同年12月,他们到达广州。秦鼎新任一团三营九连教练官,祖父任第四期政治大队队副兼教官。

1926年6月广东国民政府发出北伐动员令后,祖父多次请求参加北伐,校方以教学为重,未获批准。

1926年11月,蒋介石向国民党中央党部政治会议建议,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移至武昌。12月上旬,蒋介石先后命令军校第五期政治科大队和炮兵工兵科迁移至武昌;祖父奉令率领五期政治大队学生从黄埔出发,在连续数日的长途跋涉中,艰苦备尝,最终如期到达武昌。

1927年4月19日,共产党员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后方留守处兼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主任教官孙炳文在上海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他的夫人共产党员任锐(老同盟会员任芝铭的二女儿)来到武汉避难。因祖父与任锐的父亲任芝铭有同乡师生情谊,且任锐长于祖父,故以姐弟相称。为防止反动派暗杀任锐,祖父将其接住在军校家中,任在此撰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祖父对任锐一家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对反动派的倒行逆施义愤填膺。同年6月,祖父肺病复发,因无抗药,身体每况愈下,不幸于7月病逝军校,终年35岁。

祖父从清朝末年加入同盟会,到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献身民主革命斗争近二十年。他是孙中山的忠实信徒,对孙中山的革命精神极为崇敬,尤其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深信不疑。

我的父亲叫单培新,1920年生人,1939年信阳师范毕业,同年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第十六期。1941年毕业后参加抗日战争,先后参加豫南、中原、豫西战役。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八军排、连、营长,豫南挺进军独立支队少校大队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复员转警,入中央警官学校甲级班学习。1948年任北平警察局保警总队少校中队长,负责前门、崇文门、东单临时机场、东便门四地警务。1949年随傅作义参加北平和平起义。建国后在北京、黑龙江等地工作,退休回到北京。1987年加入黄埔同学会。1990年1月病逝于北京,终年70岁。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嘉宾介绍

单补生

黄埔军校教官后人
《黄埔》杂志撰稿人

先祖父为黄埔军校四、五两期教官,又先父为黄埔16期生,叔父为黄埔20期生之缘,故情结黄埔。酷爱黄埔军校史料收藏研究,现为《黄埔》杂志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