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3期 2014.05.19

台湾早期经济奇迹的意义,不只是发展很快而已,还包括分配很平均。从1950年代,一直到1980为止,人均所得一直在增高,贫富差距还越来越小,这是不容易的,因为有时候这两个目标是有冲突的。

一、共产党在大陆建政 刺激了国民党在台湾的土改

凤凰历史: 和平土改为何能够在台湾成功实施,在大陆却没有?

林金源:当时的大陆,佃农可以分到土地,在台湾佃农却继续被地主欺压,如果不土改,共产党就会渗透进来。另外,台湾的地主跟国民党没有瓜葛,所以这个土地改革对国民党的政权没有重大伤害,反而可以获取中下阶层的支持,这跟大陆时期的情况不太一样。所以共产党在大陆建政,刺激了国民党在台湾的土改。[详细]

二、中国人很宽厚 地主跟佃农的矛盾并非普遍尖锐

凤凰历史: 台湾土改是否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林金源:已故的经济学家王作荣曾以自己的经历讲过,他家虽是地主,但和佃农的关系却一直不错,并非我们想象中的紧张尖锐。土地改革对整个经济发展的帮助在于,把土地给真正耕作的人,至于那些本来赖在土地上收地租的地主,就逼着他们从事工商业,从而让整个经济活络起来,让整个社会的氛围往好的方面发展。[详细]

三、蒋经国有较重的社会主义思想 不允许财团介入政治

凤凰历史: 台湾土改时有没有大财团贿赂政府,定一些对自己有利的条件?

林金源:蒋经国利用财团推展台湾的建设,却不被财团控制。因为在专制的年代,他的地位稳固,很强势,不会在意财团支不支持的问题。而且他在苏联待过,有很强的社会主义思想,不允许财团介入政治。他确实分了一些政治权力给台籍菁英,但是严守政经分离原则。商人不能影响政治,政治人物必须与商人保持距离。[详细]

30年前,中国从农村土地制度的问题上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30年后,现有土地制度却成为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点。伴随着对土地改革前景的热议,台湾的和平土改也得到网友更多关注:蒋介石为何能痛下决心在台湾实施土改?“耕者有其田”听上去很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多大呢?国民党在改革中如何保证土地公平分配?

凤凰历史带着这些问题专访了美国南加大经济学博士、现任淡江大学经济系副教授林金源。林金源老师的观点如下:首先,国民党土改源于失去江山的痛苦经验,运台黄金并非土改成功的关键;其次,土改前地主跟佃农之间的矛盾也并非特别尖锐,“耕者有其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地主从事工商业;最后,蒋经国严守政经分离的政策,不允许财团介入政治,所以不必担心资本家圈地。因此两蒋统治时期的台湾不仅经济发展快,而且分配很平均。而在李登辉推行“民主化”以后,台湾的贫富差距增大,人们的被剥夺感也越来越深,近来甚至成为压垮两岸服贸协议的一根稻草。(文/唐智诚)

本文系凤凰网历史频道对话淡江大学经济系副教授林金源文字实录,采访:唐智诚,整理:赵丽娜

 台湾土改与蒋介石运走黄金无直接关系

凤凰历史有人认为台湾和平土改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依赖蒋介石运至台湾的黄金,事实是这样的吗?

林金源:蒋介石把黄金运到台湾是事实,可是运黄金和土改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土改所用的方式,并没有发放黄金。土改从1949年开始,到1952年基本完成,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三七五减租,规定地主跟佃农的地租不可超过千分之三百七十五。这个比率压得越低,对佃农就越有利,可是地主就会越反感,当时妥协的界限就是千分之三百七十五。此外也规定租佃期间不可短于六年,地主不可预收地租及押租。(可见这是以前常有的现象,对佃农很不利。)

第二个阶段是公地放领。日据时代,很多日本企业家掌控许多土地,台湾光复后,日本人走掉了,这些土地是从日本那里接收的。公地放领就是把政府从日本人那里接收过来的土地,以及国民政府掌控的公有地,卖给佃农、半自耕农和土地不足的自耕农。符合条件就可登记、购买,政府允许你分10年偿还。

第三个阶段是耕者有其田。如果你是地主却不种地,政府允许你保留一部分土地作为资产,其他的都要卖给政府。政府给予地主的是土地公债公营企业的股票。那个年代股票不值钱,很多人也没看过股票,所以这些地主们很反感,觉得政府把他们的土地硬拿走了,补偿远低于土地真实的价值

这三个步骤都跟黄金没有关系。三七五减租让地主少收一点租,让农民不要交那么多租,这跟黄金没关系;公地放领把政府手上的土地卖给农民也不需要黄金,还要跟农民收钱进来呢;耕者有其田给地主的补贴是公债股票,也用不到黄金。

凤凰历史:政府发行公债需不需要依靠黄金吗?

林金源:公债是财政部发给你一张借据,承诺10年之后或者20年之后还你本金和利息政府还钱的依据是日后的税收或公营事业盈余,跟黄金没关系。你关心的问题应该是:政府发行公债,民众愿意买吗?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个问题。那时政府,军事上或经济上都风雨飘摇,谁知道哪天共产党打来,国民党就垮掉了。果真如此,债券、股票不值钱,因此当时被迫卖地的地主很生气、很怨恨。

凤凰历史地主有没有组织起来反抗土改?

林金源:没有这个条件,因为国民党的控制很强势,地主们不可能反抗。所以有些人就变“台独”,有些人则跑到国外去了。个很有名的例子就是“台独”领袖彭明敏,他说土改之前们家的土地大,坐在火车上沿路开几分钟,看到的土地都是们家的。土地被拿走,他自然心生怨恨,所以开始对国民党不满。

运台黄金作用在于稳定台湾物价

林金源:“土改”的三个步骤都不需要黄金的支付,可是黄金对台湾的经济复苏确实很重要。黄金的作用不在于土改,而是币制改革。币制改革的时间,与土改的时间差不多,在1949年到1952年之间。为什么要币制改革呢,因为那个时候台币贬值,通货膨胀得很厉害。

内战带来了生产破坏,民众有通货膨胀的预期心理,你觉得它会涨,会涨起来。据说当时严重的程度,有如餐厅的牌上写一碗面5000,你叫了一碗面,面还没上桌,那个价码就被撕下来,变成了6000、7000。物价飞涨,钞票就贬值、没人要,越没人要,大家就越想把钞票换成实物,那就加速了货币的流通速度,这样通货膨胀就更厉害,如此形成恶性循环。19457月到19496月的4年间,台北市的物价平均每年上涨约10倍。这种状况之下,正常经济就没法发展起来,所以一定要币制改革。

黄金就是币制改革的基础,是用来稳定民心的。币制改革就是把旧台币废掉,当时以四万块的旧台币换一块钱的新台币而发行新台币,背后就靠黄金和外汇作支撑。黄金与外汇就是准备金,政府告诉人民新台币没有滥发,有多少库存准备金才发多少新台币;如果没有准备乱发纸币,大家对币制没有信心。因为黄金在最危的时候仍有支付的职能,它可以买任何东西。所以发行货币时一定要有准备金。当然政府运作正常的时候,有没有黄金不是很重要。但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里,大家对国民党这么没信心,有黄金则有很大的帮助。

币制改革不能只靠黄金,还要靠物的供应,如果供不应求的话,物价还是会涨。所以怎样增加物供给,也是很重这个部分跟美国的援助有关,美国1950年到1965年提供长达15年的美援,有助于物质的供给和物价的平稳。黄金和美援对台湾都很重要,如果没有这批黄金,台湾的币制改革有困难。

如果当年做不到币值的稳定,根本没有后面台湾的经济起飞。所以我在课堂上跟学生讲,台湾有今天这样的经济成就,大陆的同胞也有贡献,因为这些黄金是从大陆来的。大陆的黄金帮助台湾稳定物价,后来才有台湾的经济发展。所以大家要饮水思源,不能轻视大陆,更不能敌视大陆。

共产党在大陆建政,刺激了国民党在台湾的土改

凤凰历史:农民获地,地主得利”的和平土改为何能够在台湾成功实施,在大陆却没有成功?蒋介石在大陆统治时缺乏哪些和平土改的条件?

林金源:简单地说,在大陆的时,地主阶级跟国民党是比较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国民党的内部成员与支持者就有很多大财团,他们支持国民党,国民党自然比较照顾地主阶级,这和共产党的社会基础是广大穷人很不一样。所以国民党在大陆时期如果进行土改的话,就等于砸自己的脚他们很难做。

丢掉大陆江山的经验很痛苦,等到国民党去了台湾以后,他们就觉悟到土地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当时的大陆,佃农可以分到土地,在台湾佃农却继续被地主欺压,如果不土改,共产党就会渗透进来。另外,台湾的地主跟国民党没有瓜葛,所以这个土地改革对国民党的政权重大伤害,反而可以获取中下阶层的支持,这跟大陆时期的情况不太一样。所以共产党在大陆建政,刺激了国民党在台湾的土改

凤凰历史:如果地主坚持不愿意卖地怎么办呢?

林金源:没办法啊,政府公权力执行你一定要做啊。土地改革一定有强制性的,只是有流血和不流血的区别。中共土改曾以较激进的方法进行,国民党比较温和一点,是循序渐进地做。

另外,在台湾,很多事情能做不能做都跟美国有关系,美国人支持你就能做。美国支持南韩、日本的土改,也支持的台湾的土改。因为美国知道,如果不搞土改,这些地方都会赤化,被共产党渗透进去。所以美国支持台湾土改,也默许蒋介石日后的白色恐怖蒋介石在台湾到处抓共产党抓匪谍,甚至造成很多冤案、假案、错案,就是因为美国默许。

“耕者有其田”有其贡献 土地零碎化影响日后农业竞争力

凤凰历史地主耕地的征收、放领都是由政府在地主和佃农之间居中办理,政府如何保证土改以后土地得到公正的分配?

林金源对照于原始状态,土改之后的土地分配一定比较符合公义,因为地主被迫释出土地,只有缺地的自耕农、半自耕农可以买土地。至于谁可以买哪一块地,是有一些规定原则的。譬如公地放领,就是优先让原本承租这块公地的自耕农购买。地主释出的土地,应该也是优先让原本在这块地上耕种的佃农购买。至于佃农和自耕农购地当然有其限制,不可能毫无限制,何况你也不见得买得起很多土地,你本来就是个佃农,怎么可能有钱去买那么多地呢?

与此相关的问题,就是后来造成土地的零碎化,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影响日后台湾的农业竞争力与美国的大规模农业相比,更是相形见绌。比如老农户拥有一块地,他死后地就留给儿子,如果有三个儿子,还得分成三份,越分越细,不合乎经营的规模。

凤凰历史后来台湾的大企业收购土地,农民变成雇员,这样会增加农业的竞争力吗?

林金源:根据现行法令,农地只能农用,并未出现你说的大企业收购农地的情形。(但是在城市及其附近,财团先购地再等待变更地目,坐收土地增值则是有的。)回头讲农地,现在有很多人以低价购了农地,目地并非务农,而是钻法律漏洞,在农地上偷盖住宅。同时,现在台湾的许多农户已经没有办法单纯依靠农业生存了,农业以外的工作与收入,成为农家的重要所得来源。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农民非常弱势,即使拥有土地,也常没有充分利用土地生产,而是领取政府的休耕补助。

1949-1952的土改过程当中,不必担心资本家囊刮、占领土地。因为那个时候台湾还是以农业、简单制造业为主体,还没有重要工商业,所以也不会有大资本家、大企业家来垄断土地。何况他们也不符合购地条件,早期的土地买卖,一定要自耕农、半自耕农的身份才可以买到土地,财团不可能操作。

蒋经国有较重的社会主义思想 不允许财团介入政治

凤凰历史如果有大财团贿赂政府,然后定一些对自己有利的条件呢?

林金源土改当只有公营企业,没有民间大财团,即便有也不可能影响政府政策。大财团影响政府政策是蒋经国去世以后的事。蒋经国去世之前,绝对不允许财团影响政策。

凤凰历史为什么?他不想得到财团的支持吗?

林金源他利用财团推展台湾的建设,却不被财团控制。因为在专制的年代,的地位稳固,很强势,不会在意财团支不支持的问题。而且他在苏联待过,有很强的社会主义思想,不允许财团介入政治确实一些政治权力给台籍菁英,但是严守政经分离原则。商人不能影响政治,政治人物必须与商人保持距离。土地改革远在蒋经国掌权之前当时没有财团,也没有财团操控政治的事儿

大陆来台的族群里国军老兵绝对是弱势的

凤凰历史有人说土改后的土地多数分给了国民党老兵,是这样吗?

林金源:没有,完全没有,因为土改当时老兵不符合佃农、自耕农的身份,而且那时候老兵也不会想住台湾,以为过几年就会反攻大陆,谁会想买一块地来种呢他们拿到的是国民党发的战士田证,盼着反攻大陆后回家乡领一块地,可后来反攻无望,证书也变成废纸了。当然有一些老兵了点作物但大多数土地都早属于台湾人所有所以基本上大陆来台的族群里面,老兵绝对是弱势

些大陆来的财团、企业家,因为经营有成,日后拥有不错的经济地位。从大陆来高级官僚则享有政治权力。至于老兵则是一无所有的可怜族群,他很多是被裹胁到台湾完全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中国人很宽厚 地主跟佃农的矛盾并非普遍尖锐

凤凰历史土地制度的变化是否能提高农业生产力?比如台湾土改是否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林金源:西方经济学的标准答案会说,如果佃农拥有自己的土地,会增加工作诱,可是我认为,尽管土地改革对台湾整农业生产力有不小帮助,但其作用也有夸大之嫌,而且它的运作机制也不完全来自农户工作诱因的增加

我要提供另外一个说法:其实一般中国人很宽厚地主跟佃农的矛盾并非特别尖锐。已故的经济学家王作曾以自己的经历讲过,他家虽是地主,和佃农的关系却一直不错,并非我们想象中的紧张尖锐。中国文化提倡的宽厚,使地主压迫佃农的情况并不是很普遍,地主也知道如果压迫佃农,长期来说对自己没有好处。以前佃农生活条件不好,整个大环境生产力低整个大环境不好有关,当然佃农与地主相比就更不好

土地改革对整个经济发展的帮助在于,把土地给真正耕作的人,至于那些本来赖在土地上收地租的地主,就逼着他们从事工商业,从而让整个经济活起来,让整个社会的氛围往好的方面发展。

所以增加农户的工作诱因只土改贡献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另外,自耕农和佃农土改后的收入自然比以前多,以前要交租,现却不用。他们收入增加后就有比较大的消费能力,可以买工商业的产品,从而帮助工商业发展。所以土地改革的功效在于,一方面增加农人工作诱因及其收入,一方面让农可以消费得起工商部门的产品,而且又引导原本无所事事的地主去发展工商业,整个经济就被往上带动。

台湾“以农促工”政策 比较温和有技巧

凤凰历史台湾土改后农民个人拥有土地,有没有出现土地二次兼并,重新产生地主的情况?

林金源如前所述,农地只能农用,而且不事耕种的地主所能拥有土地的数量,在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之下是有限制的,所以台湾的土地没有发生二次兼并的情形。何况台湾当时的农业,负有扶植、滋养工业的任务。几乎没有人因为务农发财,再去并购别人土地的。早年台湾工业尚未发达,那时候政府开始有一些措施,想把农业剩余移转去支持工业。它们的运作方式如下。

第一是肥料换谷,实施期间为1948年至1972年。台湾的农民想买肥料,只能跟农民去买,不是用钱,而是用稻谷,就等于你把稻谷卖给农会,农会再把肥料卖给你,这当中他们把肥料的价格弄得很高,却把稻谷的价格压低,以此赚取差价。

第二是随赋征购,种田农家缴交田赋时,政府强迫依田赋数额征购稻谷。征购时,政府压低稻谷的价格。假设稻谷在市面上卖100块,他们就只给你80块,如此一来,你的土地越多,要交的地赋就越多,还要卖更多的稻谷给政府,所以你移转出来的剩余就越多。1972年肥料换谷制度废除后,随赋征购的价格也改以市价为准。以农业补贴、支持工业的政策,才有所改变。

第三是田赋征实农家缴交田赋时,不交台币而是交粮食在交田赋的过程中,政府会把稻谷的价格压低,农家就要交更多的稻谷给政府

所以透过肥料换谷、随赋征购和田赋征实,政府就把农业剩余握到手里而支持工业部门,发展台湾工业。政府这样的措施下,农户等于交了很多税他们想要累积财富,再去买别的地,大概不太买得起或者你买的地越多,被剥走的剩余就越多。所以那个阶段不太容易有大农的出现。 

前述三个政策,直到台湾的工业站起来了,才被停止。以农业支持工业是落后地区不得不走的路,但其他激进的做法相比,台湾的确比较温和、有技巧。

两蒋时代政商分离经济发展和平均分配兼顾

凤凰历史您如何评价台湾的经济奇迹?

林金源:台湾早期经济奇迹的意义,不只是发展很快而已,还包括分配很平均从1950年代,一直到1980为止,人均所得一直在增高,贫富差距还越来越小,这是不容易的,因为有时候这两个目标是有冲突的。

可惜好景不长,从1980年之后,台湾的所得不均程度就越来越扩大了,到现在都还没停止。经济学家研究这个问题,大部分注重经济因素分析,我则认为非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也很重要

所得分配跟政治权力分配有关系。在两蒋时代,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很少有商人加入,即便有零星几人,也仅是象征性点缀,对政策影响并不起主要作用。可是蒋经国去世以后,国民党的中常委就开始有很多企业家或商人了,他们的分量也越来越重。

在蒋经国时代,他本人以身作则,不跟财团喝酒、吃饭、打高尔夫球,不允许财团影响政策,所以他的阁员、部会首长也都很尊重和遵守这一点。但从李登辉以后,这个传统就被打破了。

这与民主化有关。蒋经国时代,任官、升官的途径是靠投票、选举,而是要让蒋经国接受你、欣赏你,你就可以主政。可是李登辉推行“民主化”以后从省长、县市长、里长到所有民意代表,甚至大学的校长,都必须透过举的形式产生李登辉以大家都在经营政商关系,整个政治氛围完全不一样了。

财团赚了钱之后选立委,选了立委,有了政治权力,就可以制定法律和政策,以巩固集团利益,这就是政商结合,互相帮衬。此后贫富差距增大,人们的被剥夺感也越来越深。

台湾国企私有化扩大了贫富差距

林金源:早期,台湾的国营企业有很多家,他们大都举足轻重李登辉执政以后,市场化、自由化的风潮也跟着兴起。国营事业单位渐渐被认定为腐败、没效率。解决之道民营化,把它们一家一家地卖掉,或者上市让民间入股。这些转变对贫富差距是有负面效果的其实国营事业不见得就没效率,比如新家坡航空公司是一家国营企业,他们就很有绩效。

台湾处理国营企业的过程中,有为民营化而民营化之嫌,把一些原本绩效不错的公司也民营化了比如中钢,是赚钱的,绩效很好,也被抓来民营化,让它的股票上市。至于卖掉原本亏损的国营企业,属于情有可原。可是来买的民间财团有时并不是有心经营这个行业才买,而是买了让它逐渐荒废,因为这样对财团的发展

凤凰历史这样其实是对公共利益有害的,政府应该干涉啊。

林金源从美国到台湾,我们都看到民主政治的弊端。民主政治之下的政府,不见得是最在意普罗大众权益的政府。西方的民主政治原本是一人一票,却转成一元一票。越富有的人政治影响力。台湾国营事业严重萎缩,到现在只剩下5家。国营企业的萎缩,刚好跟贫富差距的扩大是互相对应的。

国民党自称三民主义 但税收比例比资本主义国家还低

林金源分配正义和政府全年税收占GDP的比例,也有一些连结。税收占GDP的比重代表政府功能的强弱与进行所得重分配决心的大小。税收越少,政府的功能就越萎缩,政府调节经济与重新分配的角色就越小。不收税政府怎有做事的能力呢?

通过历年来台湾的统计数字我们就会发现,以前这个比例是蛮高的,后来逐年递减,尤其是所谓的民主化之后,更是越来越下降。如今台湾税收GDP比例是12%,全世界都排倒数。

无论与美国、欧洲相比,还是与同在亚洲的南韩相比,台湾的税收比例都很低,且逐年下降你如果拿它去跟选举的节奏做对照,就会发现每次前后,税收比例都下调一节。证明减税获取选民欢心,远比加税受欢迎前者短视近利,后者才能有长期建设。

以前在蒋经国晚年,政府预算盈余的,可是从民主化之后开始产生赤字,而且赤字越来越大,一方面税收减少,一方面支出增多。如何对富者课更多、更合理的税,是解决台湾贫富差距和财政赤字扩大的当务之急

凤凰历史台湾在经济上走自由放任的道路,到底能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林金源一般人觉得自由放任可以带动社会活力,促进经济成长,可为什么近年来台湾政府权力缩小,经济却反而低迷呢?这就说明,放任不是无条件的,必须有政府的适当介入。政府必须介入处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贫富差距应该保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不能坐视它越来越大,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Joseph Stiglitz 近年对美国的大声疾呼与忧心忡忡,就是担心贫富差距会摧毁美国经济和社会凝聚力。台湾贫富悬殊的问题,近来甚至成为压垮两岸服贸协议的一根稻草。反服贸当然含有反中情绪,但也有反富情绪。一般穷人和低薪族眼见两岸经贸往来,创造了一些人的财富,但穷人却分不到一杯羹。他们因此也被引导加入反服贸行列。

除了处理分配问题之外,政府必须制定一些制度,让穷人找到平等的立足点。比如说穷人有受教育的机会,要保障穷人的基本温饱与医疗等等。在这个情况之下,自由放任才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否则,整个社会都是扭曲的。所以政府的角色跟市场的角色如何拿捏,是很复杂的问题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嘉宾介绍

林金源

美国南加大经济学博士
淡江大学经济系副教授

1989年至1992年任美国南加大USC经济系讲师及助教,1994年8月迄今,任淡江大学经济系专任副教授。研究领域:经济发展、所得分配、中国政治经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