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之下 谁解忠魂:忠王李秀成临终变节质疑
2010年01月16日 10:00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其实他真正的目的是要效法蜀汉的姜维的假投降,以等待时机东山再起,复兴太平天国。他所说号召太平军余众投降,其实就是要保存实力。可惜曾国藩不是邓艾,于是他没有做成姜维。老曾可能早已识破他的心机,在他刚刚想做姜维之时,老曾便挥刀让他饮恨九泉,到那边见他的榜样姜维去了。他们俩个千古忘年之交会在泉台谈些什么呢?假如姜维遇到了曾国藩,那么他就只能做李秀成;假如李秀成遇到了邓艾,他可能比姜维做的还要好。时势弄人,李秀成不但没做成姜维,丢了命不说,还赢得了千古骂名。如果他当初打消这个愚蠢的念头,像陈玉成那样痛骂老曾几句,或许还能得一副厚葬和一个千古英名。

再看李秀成被俘后的表现,曾国荃为泄私愤,在审讯李秀成时“置刀锥于前,欲细割之”,“叱勇割其股,皆流血,忠酋殊不动”。李秀成轻蔑地对曾国荃说:“曾九,咱们各为其主,而天下事兴灭无常,你今日偶尔得志,何得对我如此狠毒?”从古到今,多少人屈打成招,在严刑峻法摧残下下,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1864年8月7日傍晚被曾国藩杀害,时年42岁。就义之时,李秀成谈笑自若,慷慨赴死。面对如此残酷的折磨,没有伟大的抱负,怎么能够如此坦然?李秀全无愧于“万古忠义”这四个大字。李秀成如果真是个无耻的叛徒,那么历史上谁又能称得上真正的烈士?

李秀成的自供状,与其说是降书,不如说是遗书。在这洋洋数万言里,他详细回顾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总结经验教训。他提出“收齐章程”,希望由他代为招降太平军余部,无非是为了手下将士免于清廷屠戮。尽管李秀成在自述中曲言卑辞,写了许多自污自辱的话,对曾国藩大加褒扬,而且自认大清子民,“尽义对大清皇上,以酎旧日有罪愚民”,“免大清心腹之患再生”。然而细观其全文主旨,都是从全国大局出发,提出的治国安邦之策,他提出了防鬼为上,并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建议。“虽我有我国之广炮之好,实无他炮之强。取到其炮,取到车炮礮<架>,寻好匠人,照其样式,一一制造”。而且据罗尔纲等学者研究表明,曾国藩对李自成自述进行了大量了删改。尤其是七十四页以后,因为李秀成在这部分内容中劝说曾国藩拥兵自立、取清朝而代之,被曾国藩撕毁。1977年12月曾国藩的曾外孙女把李秀成劝曾国藩作皇帝的曾家口碑写给了罗尔纲先生,口碑记录为:“李秀成劝文正公做皇帝,文正公不敢。”果真如斯,那么这不仅不是乞降书,而是对曾国藩的劝降书。设若他当时遇到的不是曾国藩,而是袁世凯,历史也许会被改写。可惜他所托非人,曾国藩文人出身,忠君卫道的思想在他脑子里根深蒂固,他不会更不敢叛清自立,故事最终以英雄的悲剧收场。

富有戏剧性的是;半个多世纪后,我党著名领导人瞿秋白在牺牲前也写了一篇《多余的话》,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被国人视为叛徒。两人的举动真可谓是异曲同工,可以说是历史上的巧合。曾国藩余满清鹰犬,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尚能得到伟大领袖的赞誉。而李秀成这个“革命先烈”,“阶级兄弟”,却由于伟大领袖十六字御笔朱批,以叛徒之名盖棺定论。可悲的是直到今天,不少人仍然寻章摘句,詈骂不止。

死者已长矣,公道自在人心,这段千古奇冤,拿出来让大家重新评价。

本文摘自“百家讲坛”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李秀成   兴灭   变节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石立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