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义勇军退入苏联成战俘 4万人回新疆冻死1/4
2009年12月15日 08:20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核心提示:对大多数进入苏联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官兵来说,苏联只是其“保存实力”;“重整旗鼓”的一个大本营,最终他们还是要从这里出发开赴新的抗日战场的,可以说他们都是带着强烈的抗日复仇愿望进入苏联的。可令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在进入到苏联境内后的瞬间,就全部被缴了械。原来,苏联政府早已和南京国民政府达成协议,对进入苏方境内的抗日义勇军,依据相关《国际法》,完全按照战败的“俘虏”来对待。(不少幸存下来的义勇军官兵到死都对这种“待遇”不理解:我们是把苏联看作友邦才进入的,怎么一下子就变成了俘虏?早知如此,我们宁愿战死在东北也不会进入苏联的。
本文摘自《文史春秋》2007年第4期

今年,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0周年,也是3万余名东北抗日义勇军将士假道苏联辗转回到新疆74周年(本文发表于2007年)。谨以此文献给曾为国家;民族浴血奋战并为新疆的稳定;发展;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一代英豪!

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呼啸寒风中,成群结队的军人;家属和小孩,沿着边境一侧的高山;江河;湖泊朝着世界最著名的西伯利亚寒流的方向涌去……数以百计的马拉爬犁;牛拉爬犁;驴拉爬犁和狗拉)橇向着前方艰难跋涉。

茫茫草原上,每天人们出发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掩埋好亲人的尸体。这些死去的亲人中,有的在国内同日军厮杀中就已经伤痕累累,只是靠着对日军刻骨仇恨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撑,顽强地同“死神”进行了最后的搏斗;有的为了自己的妻儿能够活着回到祖国,不得不选择了死亡的道路;更多的人则是由于食不果腹而抵挡不住西伯利亚滚滚寒流的袭击,一夜之间走向了另一个世界。

新疆塔城的巴克图;伊犁的霍尔果斯,不断涌入的人流构成了一幅“撼天地”;“泣鬼神”的悲壮情景:一些刚刚步入国门就跪倒在地,为自己活着回到祖国而祷告的老人;一些爬在边境线上不断亲吻祖国大地,久久不愿起来的官兵;一些历经磨难,抱着孩子快步进入我方一侧就席地而坐,号啕大哭的妇女……盛大的欢迎场面笼罩在一片悲伤的亲情氛围之中。

——这就是74年前数余万抗日义勇军撤离东北,假道苏联西伯利亚进入新疆的真实情景。

一度发展到40多万人的“东北抗日义勇军”,与日寇殊死战斗并多次取得胜利,却因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日军的疯狂“围剿”而惨败。剩余4万余人泣别白山黑水,踏入异国土地

公元1932年,对黑龙江;辽宁;吉林的东北抗日军民来说是悲壮和难忘的,在“总司令”(当时东北军民的习惯叫法)张学良将军内调和蒋介石“消极抗日”的“不抵抗”政策下,面对日伪军的疯狂“围剿”,一度发展到40多万的“东北抗日义勇军”被压缩在黑龙江省的东;西两个方向。西部,齐齐哈尔--扎兰屯--海拉尔--满州里沿线,主要为马占山;苏炳文将军领导的抗日武装;东部,鹤岗--佳木斯--七台河--密山和虎林方向为李杜;刘宾;王德林将军领导的抗日武装。战场环境的恶化并没有减弱我抗日武装抵抗入侵者的信心,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使得这一年在中华民族抵御外族侵略的抗战史册上,显得格外庄严和凝重。

1932年1月至2月的海伦攻防战,是马占山将军领导的黑龙江铁血救国军,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的荣誉之战。两个多月前的“海伦大捷”使得这里很快成为凝聚全国人民抗日信心和希望的摇篮,大江南北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华儿女,以生命为赌注,来到这里实现他们精忠报国的宏愿;各族各界支援抗战的物品源源不断地汇聚海伦,海内外声援抗日的电函;信件卡片般的撒向这个边疆小城。特别是抗日名将马占山的名字,一时间响彻大江南北,有关他的故事和传说充斥各大报刊杂志,人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达对他的敬意。有关他和海伦大捷的事迹甚至被改编成戏剧;小品;歌舞在全国许多地方进行公演。在海伦成为海内外华人;一切主持正义的国家和民族关注焦点的时候,也自然成为日伪军的眼中钉;肉中刺。进入元月份后,海伦先后4次易手,又先后4次回到抗日军民的怀抱。战斗之残酷和激烈可想而知。

1932年3月中旬的宝清之战,是李杜将军领导的吉林自卫军退入黑龙江省后的一场奠基之战,经过10多天激烈战斗,以牺牲350多名官兵的代价,全部清除了日伪军在该县的势力。此后将近10个月的时间里,宝清一直作为李杜将军所部活动的大本营(总部所在地),尽管日伪军先后6次向宝清发动进攻,企图重新占领这块抗日的圣地,但都在抗日军民有力的抗击下,一直未能如愿。我抗日军民累计在宝清歼灭日伪军7500多人。

1932年6月上旬的朱家坎战斗,苏炳文将军的前沿指挥所就设在距敌不到800米的地方,战斗发起后他和官兵们一起冲锋;搏杀,表现出一位高级将领浴血疆场;视死如归的高尚品德。在他的感召下,义勇军将士前赴后继;奋勇杀敌,用血肉之躯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可辱的凛然正气。掌旗官韩文举和4名掌旗兵,在每人身中数弹的情况下,硬是以坚强的毅力将军旗插到了敌人的城下,骄横一时的日军竟为此吓得丧魂落魄,惊呼“中国军人刀枪不入!中国军人刀枪不入!”就是这支英雄的部队,就是在那广阔的东北原野上,就是在英勇悲壮的杀敌战场上,一首抗日的战歌《东北好男儿》诞生了:“通红的落日灰尘的路,远处走来赴战的队伍;闪亮的刀枪飘飘的旗,悲壮的号声行进的步。路边送别者凄凉严肃,也有呜咽也有默祝;寄语辈里人无须再哭,为国家牺牲义无反顾。头上的汗珠身上的土,男儿还怕什么征战的苦;宁可杀身战场上而死,决不肯偷生做刀下奴。存亡的关头痛心的辱,激起了壮士冲冠的怒;刺我的咽喉断我的骨,绝不停留行进的步。”悲壮激昂的歌曲,回荡在白山黑水的城市;乡村;工厂;学校,也永远地烙印在了许许多多当事者的脑海里。

65年后,当这支部队的3位健在者远赴美国的夏威夷,为他们的最高统帅张学良将军再次唱起这首当年的军中战歌时,90多岁高龄的张学良,顿足捶胸,他一边抹着眼泪,一边不停的自语:“多好的部队,多好的官兵,我对不起他们呀!”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张百顺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