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开明回忆集中营里的难忘岁月。张东伟摄
波兰南部的小镇奥斯威辛,因纳粹德国在此兴建了最大的集中营而闻名于世。“二战”期间,约110万人在这里被杀害,是著名的“死亡工厂”。而作为“二战”世界东方反法西斯战线的主要战场,很多人追问:中国有没有“奥斯威辛”?答案是肯定的。2009年8月15日,时值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64周年纪念,记者紧随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几位集中营幸存者的后代集聚太原,踏着先辈的足迹探访日军太原集中营旧址,回忆那浸血的峥嵘岁月……
集中营仅存两间“仓库”
太原,今天已是繁忙的大都市,而谁曾想在一个国有大型机器厂中的两间不起眼的仓库,就是日军太原集中营仅存的遗址,若不是有心人的努力争取和保护,它几乎就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中。
刘林生今年61岁,他的父亲刘侵霄曾在1940年冬天的一次日军“扫荡”中被俘,后关押于“太原工程队”即日军太原集中营内。被俘期间,刘侵霄与集中营中的其他共产党员秘密组织地下党支部,营救了大批抗日人员。当2007年得知现存于山西机器制造公司的两间仓库即为日军“太原工程队”旧址时,为了保留这仅存的日寇侵华罪证,刘林生两年来一直致力于集中营旧址的保护,多次使它免于被开发商拆除的命运。
8月15日,记者与现年85岁的集中营幸存者张开明以及刘林生、刘绍德、刘杰、李纵国、赵笛等十几位太原集中营幸存者后代一起,来到位于太原北大街南、小东门街北的山西机器制造公司院内。70年前那座高墙耸立、戒备森严,占地300余亩的战俘集中营,早已被一排排淡蓝色的现代化厂房所替代。唯独公司后院的西北角,有两排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旧式砖瓦房因被当作仓库而得以保存,静静地遮掩在繁茂的绿树丛中。
这两间“仓库”正是当年集中营关押战俘的牢房。据介绍,当时这样的牢房有8间,每间牢房长度达150米,面积1500多平方米,最多时住500多名战俘。经记者实地测量,现址仅剩70多米长保留完好。长期以来,保留下来的这两间牢房一直被工厂当作仓库使用,里面修葺了一些隔墙,木架上长年堆放着物品。牢房原貌仍然颇为完整,两边七八厘米高的水泥地台就是曾经战俘睡觉的大通铺。走进去,深邃、黑暗的牢房透着些许阴森,仿佛仍然可以感受到当年的血腥气息,令人不寒而栗。
年已85岁的集中营幸存者张开明先生在女儿的搀扶下,迈着沉重的步伐,再次踏进自己曾经“生活”和战斗的地方,十分激动。张开明15岁时参加革命,曾经是八路军晋察冀二分区的战士,参加过“百团大战”,1941年被俘后关押在“太原工程队”时年仅17岁。他回忆:“战俘们铺的是草袋,盖的是破烂不堪的军毯,枕的是砖头;每天只吃两顿饭,不管冬、春,在院里对排两行,就像喂猪一样,也只能吃个半饱,刚刚饿不死……”
还原“太原工程队”罪恶真相
据统计,“二战”期间日军在中国设立的战俘集中营有40余个,关押战俘约50万。如果算上日军在各地临时设立的上百个战俘收容所和留置场,关押战俘数量超过百万人。一组数据更让人触目惊心:盟军在德国战俘营的死亡率是1.2%,在日本管理的沈阳盟军战俘营的死亡率是16%,而中国战俘在华北战俘营的死亡率高达40%!
“太原工程队”是侵华日军于1938年6月在中国山西建立,对外名称“工程队”,内部称为“太原俘虏收容所”,直属日军驻山西派遣军第一军司令部管辖。根据太原集中营幸存者刘侵霄的回忆,“工程队”是一所三进的大院,前院住十几个日籍办公人员,一小队日本兵,50多人。中院住一队伪军,70多人。后院很大,设有门岗、电网,关押被俘人员。被俘人员按“天、地、人、财”等字排号,每字1000人。后院十分肮脏,传染病盛行,每天都有数人死亡,日本人和伪军很少进后院。点名时,他们戴着口罩,站在20米以外,大声喊叫……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张东伟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