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40年前的特殊学校——“五七”干校
2009年10月20日 09:46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40年前,神州大地涌现出一批特殊的“学校”,一大批党政机关干部、知识分子等被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40年后,不少耄耋老人在后人的陪同下重访当年被下放接受劳动锻炼和思想改造的地方。

这种特殊学校就是“五七”干校,这些耄耋老人就是当年的“五七”战士。

为什么称“五七”干校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主席在读了林彪转送的解放军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毛泽东提出各行各业均应一业为主,兼学别样,从事农副业生产,批判资产阶级。

5月15日,中共中央向全党转发了这封信。次日,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由此可见,“五七”指示的下达比《五一六通知》的形成还早一天,足以证明它和“文革”的爆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968年初春,黑龙江省革委会主要负责人提出,要按照毛泽东“五七”指示的精神,办一个“五七”干校。不久,该省革委会召开第76次常委会议,批准成立柳河“五七”干校,并于5月6日正式下发了有关文件。5月7日,欢送首批学员进驻庆安县柳河。这样,全国第一所“五七”干校应运而生。柳河干校共有学员504人,主要由原省直机关干部组成。他们到干校后,按照“五七”指示中“学军事”的要求,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伙食按部队标准每人每月12.5元,吃集体食堂。建制按工种分为农业、基建、工业、畜牧、后勤五个排。干校共耕种土地3000余亩,还发展牧、渔、副各业,并自力更生办了小型工厂。

“五七”战士们白天投入紧张繁重的田间劳动,或从事基本建设、修路、养鸡喂猪等生产,晚间则以班组为单位办学习班、开讲用会,选学毛主席语录和报刊文章,联系劳动和思想实际“斗私批修”,剖析自己……

1968年5月12日,校部编印出版了《五七战报》的创刊号。不久,还组织笔杆子写出一篇万余字的调查报告,总结了柳河干校的创办情况,题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思想革命化的重要途径》。该省革委会收到后马上批转下发,同时上报中共中央、中央文革和沈阳军区,后交《黑龙江日报》全文发表。9月30日,此文得到毛主席的亲笔批示。

由于毛主席最新指示的公布,“五七”干校在华夏大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由于柳河这一典型的广泛影响,各地纷纷响应“五七”指示,党政机关、高等院校、文教科技战线的大批干部、教师、专家、文艺工作者等知识分子被下放农村,成了干校中的“五七”战士。中央、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及豫、赣、鄂、辽、吉、黑等18个省均创办了“五七”干校。

据有关资料,当年全国中央一级机关争先恐后开办“五七”干校,知名的有江西进贤中央办公厅干校、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河南息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干校、上海奉贤干校、湖北沙洋干校等等。仅息县一地,就有铁道部、全国总工会、国家对外经济委员会、中科院学部等七部委整体“落户”,形成了罕见的“五七”干校群。

许多“五七”干校成立之初,都提出了生产自给的目标,其中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干校最为典型。这是汪东兴亲自抓的全国干校示范点,地址在江西省进贤县五里垦殖场,下放干部约有1600多人,有办公厅秘书局、警卫局、中央档案馆等10多个连队。他们提出“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的口号。1969年初春建校,当年收获水稻163万斤、籽棉4.5万斤、花生4.7万斤、养猪500头,实现了粮、油、棉、肉、菜“五自给”,并提出转年开销和工资全部自给。他们还要求学员打硬仗,打苦仗,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磨炼。连毛主席之女李讷也是普通的“五七”战士,并在干校结婚;1972年春,邓小平曾到此看望过去的老秘书王瑞林。中办干校撤销于1979年,为期12年之久。

很快,各省开办的“五七”干校有1497所。仅以河北为例,截至1969年底,全省共办100多所,其中省直5所,下放到干校参加劳动的干部4.983万人。

“向阳湖”成为干校的“文化名片”

在遍布全国的“五七”干校中,鄂南咸宁向阳湖干校因为聚居的文化名流最多、文化人知名度更高而颇有特色,成为干校中的“文化名片”。

1969年至1974年间,原文化部高级领导干部和著名作家、艺术家、出版家、文博专家、电影工作者及家属6000余人到咸宁向阳湖接受劳动锻炼。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浩浩荡荡的文化大军汇集于鄂南的一隅,人数之多、密度之高,构成了当代文化史上的奇观。被下放向阳湖的知名人士就有:冯雪峰、沈从文、冰心、郭小川、臧克家、张光年、刘继卣、范曾、刘炳森、周巍峙、陈翰伯、单士元、徐邦达、史树青、罗哲文、周汝昌等一个个响当当的“文化符号”式的人物。泱泱文化大军驻扎荆楚“南大门”,实为罕见。这是一种特殊的政治文化现象,可谓“国家不幸诗家幸,文人不幸咸宁幸”。

当年,咸宁干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军宣队”)驻校军代表全面领导,下设5个大队、26个连队。文化部的各下属单位大都是被“连窝端”下放咸宁干校,可以说,在北京重要的文化机构里基本上都有当年的“向阳湖人”。在极“左”的特殊时代背景下,文化人集中向阳湖这一点,是任何地方所不及的。

1971年“九一三事件”之后,风靡一时的“五七”干校悄然降温,开始陆续有人回城重新工作。粉碎“四人帮”后,人们以新的眼光审视“文革”中的新生事物,“五七”干校毕竟风光不再。直到1979年,随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党内的重新确立,国务院于2月17日发出《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干校寿终正寝,成了历史名词。(李城外 《党的生活》)

李城外   五七   干校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