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个人史之于文坚:知青路纪实

那是三十八年前,1968年秋天,一群知识青年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到农村去,到广阔的天地去,在那里大有作为"的伟大号召,从天津来到内蒙古农村。

那时我们还年轻,虽然已经经历了伟大的文化大革命的洗礼,但毕竟是刚刚走出校门,满脑子都是幻想。闭上眼睛:满眼是内蒙古的大草原,一派"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美丽草原风光,身穿蒙古服装的男女老幼骑着各色骏马,奔驰在广阔的草原(都是草原)上,可没想到我们下乡的村子是在丘陵地带。

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村,一个贫穷的中国农村,一个黄土高原上的,由母亲黄河所养育的常常被人遗忘的伟大的农村。我说它伟大,是因为它养育了一批像阎四娃这样的平凡的老农民,或者说是老战士,或者说是老英雄,或者说是"最可爱的人"。

于文坚,1968年下乡到内蒙古凉城县崞县窑公社侯家窑村。1973年在内蒙古师院外语系,1976年到包头任英语老师,1980年回天津。

返回知青首页】 【知青图文故事征集邮箱:zhiqing#ifeng.com(#改为@)】

一九六八年九月二十六日,农历戌申年八月初五日 ,下午四点三十分,从天津塘沽南站开往内蒙古乌兰察布盟盟府集宁市的知青专列徐徐向西开出。二十五日上午,每一个下乡的同学都将自己的户口簿自动交到学校老师手中,当我从户口簿中解开自己那页户口的时候,母亲站在我身边默默地流下泪来,后来我听母亲和邻居说,摘下那页户口,就摘下了母亲的心,也听说有的知青为重新上这一页户口,辛辛苦苦地足足奔波了十年。但我自己想的是不能再给家里添麻烦,因为父亲在港务局是走资派,还在挨批斗,戴高帽游街,我的叔叔在香港招商局,算是海外关系,有着里通海外特务的嫌疑,还面临着被抄家的危险,前些日子母亲已将一点点细软偷偷地藏在出身好的邻居家,再说上山下乡是大势所趋,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二十六日上午,我和几个同学借了人家的自行车,将行李推到学校集中装火车,下午一点半从学校集合,戴着大红花排队走到塘沽南站,上了知青专列。 【查看详情

那时,大人们都明白,知青们无论怎样也是要返回内蒙古的。因为,自从一九六八年的七月五日开始将自己的户口本儿交到学校以后,自己已经不是天津人了,也不允许自己在曾经是自己家的家里长住了。这一点儿隐隐约约的感受,发生在知青们欢天喜地地回家之后,那种渴望着得到家中的庇护和温馨,企盼着同情和慈爱的环境和气氛,竟然没有得到。因为:知青们必须到公安机关办理临时入住户口;过年时每人四两花生米也没有知青们的份儿;自到家起直到返回内蒙古没有粮食卖给知青们吃;没有白糖;没有肉;凡是要票据和证券的物品通通没有知青们的份儿。知青们在家期间吃的是自己父母们的口粮!!!原因就是知青们已经没有了天津市的户口! 【查看详情

我们下乡的村子叫侯家窑子,它由第三队,四队,五队,六队共四个生产队组成一个自然村。盂县窑子是生产大队,崞县窑子是公社,在往上是凉城县,乌兰察布盟(集宁市,盟政府),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自治区政府)。这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村,一个贫穷的中国农村,一个黄土高原上的,由母亲黄河所养育的常常被人遗忘的伟大的农村。侯家窑子村有四家姓氏:叶家,阎家,王家,赵家。 【查看详情

看到我们男知青还在脱光了膀子洗澡,又说:“唉,你们这些娃娃浪费水了,这村子的人从来都没有洗过澡。我是这村里洗过最多的人。”我们想,洗澡就洗澡呗。有什么可骄傲的。可是王队长接下来的话,却让我们大吃一惊“我到县里开四级会,每次都招待我们洗澡呢。我一共去开过四次会,洗过四次澡。你们问问村子里的其他人,谁洗过这么多次澡?”五十多岁的王队长一辈子只洗过四次澡,而且还是村子里洗澡洗过最多的人!“机密不机密甚是四级会?党中央北京,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乌兰察布盟集宁市,凉城县,这不是四级么?”我们更吃惊了,原来不起眼的老王队长和党中央只差四级!一个一辈子只洗过四次澡的老农民,却以此为本钱,可以向任何其他的老农民吹嘘。所有的老农民都嘬着牙花“吱吱”的羡慕出声来。 【查看详情

我记得年成最好的1969年,一个工分是三分四厘钱,就是一个壮劳力干一天农活挣十分儿,就是挣了三毛四分钱。这三毛四分钱是一家老小一天的粮食钱,马牛羊的饲料钱。再也没有富裕的钱了!那怕是一分钱!一分钱也富裕不出来!年成差的那年是两毛七分钱。象我们知青一天只能挣到两毛钱。我们知青只有多走两里地的路才能省一分钱。 【查看详情

知青们回家探亲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为没有城市户口,就等于没有一日三餐的口粮,没有吃的,在城里就呆不住。知青们没有粮票吃饭,亲戚邻居们就你一斤,我二两的给送点粮票,以此渡日。现在的年轻人说到钱,他真是懂得一清二楚。比你还机密(机密:陕甘宁及山西内蒙古地区的地方方言,意思是指知道或者清楚)。说到粮票,他就只有大眼瞪小眼了。关于粮票的实行,是在大约一九五零年之后,统筹规划,控制人口非法流动,限制粮食的使用量。这对于一个农业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政治措施,它可以稳定政局,以及巩固我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上一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由于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致使广大的人民大众即使吃糠也无糠可觅,咽菜也无菜可寻。已经到了勉强维持生命的边缘,幸好有伟大领袖毛主席十几年的威望,才使这个及及可危的国家政权得以巩固。时至今日,大多数人想起当时忍饥挨饿的情景,依然令人生畏。 【查看详情

 

这是我多年之后才有所感受的事情。后来的几次回乡我和阎四娃又了解了点具体情况,于是就做了追踪记录。这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古以来的英雄豪杰,隐逸高士都象珍珠一样散落在民间,所谓大隐隐于朝,小隐隐于市,历史上有所记录的名人名事,只不过是麟毛凤角而已。 【查看详情

阎四娃,1925年生于侯家窑村。1945年初,21岁时,被国民党抓了壮丁送到右玉县进行炮灰训练,问他姓名时,他怕以后逃跑时用真名容易被抓到,慌报了叫"阎三娃",这个名字一直用到1955年。


三个月后,被解放军在凉城县解放,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1953年,阎四娃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部队驻防青岛澄阳县,1955年退役,给了退役费,退役费是自1945年至1955年,按每服役一个月一元钱计算(返乡路费),一共给了300元钱,后回侯家窑村务农。从初级社,后改为合作社,人民公社,乡政府。


1950年,他的部队在天津塘沽参加农业开垦建设,7个人拉犁,周围都是稻田,由于表现出色,还得到了奖金十一块五角。


阎四娃是第二批赴朝参战人员,在秦皇岛转乘的军用闷罐车。1951年初春,朝鲜的桥严山(音译)战役历时35天,战役结束后,他们四四制的加强连,只剩下了27个人,其他的战士都牺牲了。


阎四娃的母亲1976年过世,享年84岁。她在33岁时生的阎四娃,成年后便给阎四娃说下了不曾见过面的媳妇,不巧的是阎四娃被抓了壮丁。1955年,当35岁的阎四娃复员回村的时候,他的媳妇已经嫁人12个月了。阎四娃想再说一个,结果68岁的老母亲不同意,又通过当时的政府人员苏区长,又请示上级,将已经嫁人的自己的媳妇又接了回来,到家一看,还是个哑巴女人。阎四娃依了老人的命,娶了这个哑巴女。阎四娃十年的战场生涯,看到自己身边的无数战友不断的倒下,他心中唯一的念头就是能再见到自己的妈妈。以阎四娃的经历: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当年阎四娃复员可以去北京,去呼和浩特,去任何地方都能得到批准。但他没有,他只想见到老母亲,在老人面前平平淡淡的过日子。如今,战场归来,不仅亲人平安,还给自己娶了媳妇。他感到心里很踏实。 【查看详情

2006年5月26日,我再一次见到82岁的阎四娃的时候,老人和我谈起了自己家庭的生活情况:2004年以前,民政局每年发给他900块钱,2005年以来每年发给他1600块钱。去年,阎四娃从沟里的窑洞搬到了自己新盖的五间砖房里住。我注意到,五间砖房只有最东边的房子有玻璃门窗,其他的房子都没有按装玻璃,只是简单的糊了几张报纸,还没有糊完就没有报纸了。 历史在前进,生活在提高。1968年-2006年的38年中间,西北地区人民的生存能力,象高山--连绵不断,像流水--潺湲不息。 老人的院子里有了20多只野鸽子,他每天和它们在一起。 【查看详情

2008年10月11日,我回村看望老朋友,见到了阎四娃的哑巴媳妇,矮矮的单薄的典型农村妇女的样子,被岁月敲打成的皱纹布满了整张脸,见到了我,她右手的手背拍打着左手的手心,一脸的无奈,两只茫然的眼睛涌出了苦涩的泪,她儿子告诉我说,昨天,阴历九月十二,是他父亲去世一周年。 【查看详情

这些文章记述了知青当年初到农村的见闻和感受,这种感受非到农村生活而不可得,即使是现在我住在农村,也找不到当年的那种苦涩的味道。

多年以后,当我们再一次踏上这条回村路的时候,才感到物是而人非,才感到时光在飞快地流逝,才感到生命的短暂,才感到珍惜生活,不管它是甜还是酸。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