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超级50》:对知青一代的“另类”注解
2009年09月14日 16:59凤凰网知青 】 【打印共有评论0

喜欢电影的朋友相信对“法国电影新浪潮”这个名词不会陌生,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新浪潮电影用今天的时髦词讲就是当时电影中的“非主流”,当然这里指的是广义上的一种电影类型的划分方式。而在中国,还有一种被称为“主旋律”的电影类型,从概念上讲,这两者似乎处在完全不同的对立面上,没有任何交集。然而今年,偏偏就有一部把“主旋律”和“非主流”元素奇妙结合在一起的影片,它就是上海本土制造的--《超级50》。

《超级50》片如其名,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上海的关于“50后”的故事:一场全国性的舞蹈比赛即将举行,冠军将作为“秘密武器”参加奥运会开幕式。在社区和公园里锻炼的一批中老年人得知消息后,积极排练准备参加选拔。当排练进行得如火如荼时,大家却被告知根本没有什么比赛,这些一辈子都在和命运抗争的“超级50”们就硬是凭自己的力量,把事情弄假成了真……

虽然完全是上海本土民营电影公司独立制作,但从影片的主题来看,《超级50》体现的是当今中老年人不畏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宣扬的是社会和民族的主流意识形态,而这类电影在大多数人印象中往往是情节理想化、人物完美化、说教大于娱乐的代名词,而《超级50》恰恰是个“异类”,它用了一种“非主流”的方式叙述了一个主流故事。

上世纪50年代前后出生的国人,常常被称为“知青一代”。说起这一代人的故事,仿佛总是和上山下乡、下岗待业有关,他们成长的记忆和现实生活的境遇似乎都不怎么如意,大多数影视作品在描写到这代人时透出的更多是苦涩情调。

而《超级50》中的“50后”们却不按常理出牌,观众一开始会纳闷,他们怎么就能如此的快乐?而那种快乐又不是假装出来的,也不是电影刻意营造的“主旋律”效果,而是一组鲜活生动的人物群像,他们就确确实实生活在我们的周围,看过的观众无论是不是那一代人,都能够产生共鸣,都有一种共通的情感。

 本片导演叶凯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是目前颇受关注的年轻导演之一,他选择了将自己的处女作题材锁定在自己的父母辈身上。他坦言,拍“50一代”,既是关注这一代人的生存现实,同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关注我们自己的未来生活;它是同一个语境的不同内涵表达。

而在谈及创作初衷时,该片编剧七格也表示:“'50一代'的生活其实是我们未来生活的一种倒叙!拍摄和观看本身就是不同个体对中老年这一人类现象的思考。而有意思的是,他们这一代虽然遭受种种挫折,而却始终保持着一种根深蒂固的乐观精神,而在今天,在被商品社会和游戏机掏空的所谓'70后'、'80后'们,他们将来的中老年时代会如出一辙吗?这其中的新问题将如何思考并解决?”

当然,这首先取决于对“超级50”这一代的生活方式如何作出理解,诸如用什么样的态度来拍“超级50”,来解读“超级50”?

本片有百分之八十的演员都是普通的上海市民,他们本身就是一群天天在公园和社区里练舞的人,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有过上山下乡的经历,如今,每一个不同的个体都有不同的家庭忧愁、不同的事业不顺、不同的情感失意等等,但他们从来就不自暴自弃,而是乐观热情,影片中有很多熟悉的身影,他们有些是在弄堂口经常碰到的人,有些也许就是我们的邻居、家人或朋友。他们说着上海口音的普通话,依靠本色朴质的表演带给观众的是充满生活气息的简单快乐,很小却很动人。他们的这种欢乐自在表现在生活与电影中的双重镜像,让你瞬间获得一种深刻的历史日常性。

因剧情的需要,片中涉及了大量的舞蹈内容,这也是在时下中老年人中非常流行的锻炼活动,不管是社区公园里的自娱自乐,还是正式舞台上的激情四射,这种场景可谓一个时代的标签,同时也是一个群体的生活标签,是打开“50一代人”的生活经验的“小阀门”。在影片中舞蹈的镜头几乎贯穿始终,为达到更好的视听效果,本片还邀请了电影《功夫》的舞蹈设计董成莹和知名舞蹈教头扬扬对演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导演还采用了宏大经验之外的细琐叙述,在真实展现日常世俗生活时,并给予了这些世俗生活以必要的尊重。

更重要的,对于“50一代”本身的历史命运,影片在缓慢流动的光影细节中,也赋予这一代每一个个体更多的自我解嘲功能。显然,这是“超级50一代”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古家鹏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