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春:党报为全国知青正式树立起的第一个先进典型
2009年12月03日 10:26大众网--齐鲁晚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1954年,《大众日报》推出全国重大典型

1957年,徐建春进京参加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改为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毛主席来到团代表们中间,谈话时,主席掏出一支香烟,徐建春见到桌上有一盒火柴,就上前给主席点烟。这个温馨的瞬间定格成一张流传久远的照片。

15岁当上互助组长

1950年,刚刚建立的共和国急需各方面有文化的建设人才。这年冬天,徐建春高小毕业了,虽然她有继续上学或者进城工作的机会,但她却选择留在了老家——掖县(今莱州市)后吕家村,并且当上了互助组长。那年,徐建春15岁。

从小在苦水里长大的徐建春会做各种家务,地里的活却没接触过。她想:当组长如果不会生产,怎么去领导人家呢?有一天组里耕地,组员李守福耕完一垄地,徐建春走过来说:“守福哥,让我试着扶扶犁。”接过鞭子,学着人家的样子扶着犁,吆喝着牲口往前赶。可那牛是个调皮货,一听是女孩子的声音,竟呆着不动弹了!徐建春想:这个家伙还真欺负人呢!她使上劲儿就是一鞭子,这一下牲口撒开腿就往前奔,她双手使劲抱着犁把子,犁却不听使唤,一下向左一下向右,翻起来的土只有两三寸深。到了地头,她回过头来看看那条垄,就像3 岁孩子划的一条线似的,弯弯曲曲,羞得她脸红到了脖子。李守福看她累得呼哧呼哧地喘气,赶紧要把犁接过来,可是徐建春没有答应,她调过头来,扬起鞭子,又耕了一趟。这回牲口好像听话了,犁也觉得好使了,接着又耕了两趟。从地里回到家里的时候,徐建春浑身酸痛,她对母亲说:“今天我学会耕地了。”母亲已经60岁了,从没听过女人会耕地的事,一边从锅里舀了一瓢水给女儿洗脸,一边高兴地说:“俺闺女比老一辈的人强多啦!”

此后,徐建春又学会了耧地、锄地、浇水、推车、撒种。这是徐建春回乡当农民走出的第一步。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她领导的互助组连续获得小麦的好收成。群众把她的互助组当成榜样,青年男女把她当成学习的模范,在县劳模大会上,她的互助组又被评为优秀组。1952年9月,徐建春出席青年团山东省首届代表大会,10月,她被邀请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 周年国庆大典,1953年1月,被授予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

徐建春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事迹受到了本报关注。 1954年4 月 21 日,《大众日报》发表通讯《徐建春在祖国需要的岗位上》,介绍徐建春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成为全省农村高小毕业生的榜样,给高小毕业生指出了出路。接着,《人民日报》转载《大众日报》的文章,题目改为《徐建春——农村知识青年的好榜样》。这是党报为全国知识青年正式树立起的第一个先进典型。

通过本报给全国青年回信

通过《大众日报》和《人民日报》的宣传,全国中小学掀起了向徐建春学习的热潮,两年多,她收到全国各地青年来信4 万多封。一一回信是不可能的,但不回信徐建春又觉得“非常惭愧与不安”。这回她主动想到了本报,1957年4月,她通过《大众日报》给全国青年共同回复一封情真意切的信。

信中说:每天我除了开会研究工作、访问社员外,总愿意到地里和社员一起劳动。我觉得劳动是最大的愉快和幸福。特别是在收割庄稼的时候,看到那场里堆满的劳动果实,看到一车一车交给国家的公粮和卖给国家的余粮,看到社员们喜笑颜开地分配着粮食,吃着那香喷喷的新粮食,这时候,我就深深地感觉到劳动的愉快和幸福。这种愉快和幸福,对于没有参加过劳动的人来说,是不会享受到的。 我自己常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事业中,自己在支援国家工业化事业中,有着自己的一份劳动,自己没有空着两只手,坐享社会主义的清福。

她接着写道:有的同学认为,参加农业生产,学习几年的知识就算白搭了。我不同意这样的认识。六年来从当互助组长到农业社长,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不够用。就说社里的计划管理吧,要制定好全年的生产计划、财务计划、季节性计划、小段计划等,没有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是不行的。就是参加农业生产,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信中最后说:同学们,祖国的农村有着广阔的天地,一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在等待着你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运用自己的知识,施展自己的武艺吧!

壮丽的青春永远年轻

在实践中,徐建春深感自己的文化知识越来越不够用。 1962 年,按照她的愿望,组织上安排她到山东农学院(今山东农业大学)学习; 1964 年7月,徐建春被组织调任共青团山东省委副书记; 1971 年被选为中共山东省委常委; 1973 年5 月被选为团省委书记;1977年 12月,山东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她担任了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直到退休。

接受记者采访时,徐建春感慨地说:“我这一生,10 年在基层,10年干共青团工作,还有10年干人大工作。最难忘的还是前二十年的工作,整天有做不完的事儿、使不完的劲儿,那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啊!”

采访结束时,徐建春再三嘱咐要通过本报捎几句话给现在的年轻人:“衷心地期望青年朋友们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摒弃表面的浮华,求真求实,在为国家和多数人的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的青春是短暂的,壮丽的青春永远年轻!”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姜国乐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