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尔宝瑞:一不留神成大师 无限深情塑伟人
2009年12月01日 10:39数字中国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籍贯:天津

插队地点:通辽

主要事迹:为伟人塑像

一个门外汉,他竟然应邀做起了蜡像!

蜡像发源地的艺术家们把崇拜的目光投向中国,他的作品一出手,就改写了欧洲保持了200多年的蜡像标准,把蜡像艺术推上了巅峰。

他就是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尔宝瑞!

宣传画风行全国

“我当年瞄着上中央美术学院,上山下乡把这个梦想打碎了。”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尔宝瑞回忆往昔,有太多的感慨。

从小学到初中,尔宝瑞接受了正规的素描训练。

1966年4月,尔宝瑞到北京报考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借宿清华大学。期间,他为清华大学蒯大富的清华井冈山兵团画过宣传画。“画宣传画的那天晚上,我从窗口看到蒯大富正在院子里看大字报……”

这一年,尔宝瑞正在南开中学初三读书,16岁的他被打成反革命。对于原因,他嘿嘿一笑:“因为参加文化大革命。”1966年8月8日,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尔宝瑞据此四处申诉,最后才被摘掉了反革命的帽子。

“当年流行黑白线条的木刻毛主席侧脸像,这画就是我们创作出来的!”1966年冬季,尔宝瑞和同学到北京串联,他在中央美术学院附近的墙上看到了一幅印刷的黑白木刻宣传画:成千上万的红卫兵挥舞着红旗向伟大的领袖致敬,毛主席亲切地向他们挥手……

“要不咱们印毛主席像?”回到天津没事干,大家一拍即合。尔宝瑞买来胶版,精心刻出一幅毛主席侧脸头像,然后套上黑白色和红色,上方印上金字:毛主席万岁,下方印上落款:南开中学井冈山宣。

上午,他们把宣传画贴在天津图书馆墙上,下午就有来自湖南、江西的串联学生登门索画:“看到你们(画的)的毛主席像,我们激动万分,能不能把画像给我们一份,我们会用万分虔诚的心情带到毛主席老家,带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让千百万革命群众瞻仰。”

随后,到外地串联的天津学生也络绎不绝地来索画,尔宝瑞等人夜以继日地油印宣传画。

1968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了,尔宝瑞和同学来到了哲里木盟(今通辽市)通辽县角干公社。

“尔宝瑞你看,这墙上不是你的作品嘛!”同学们惊呼。尔宝瑞寻声看去,果然,墙上贴满了自己创作的毛主席宣传画,只是被人翻印过的。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天朦胧亮了,像铅一样阴沉。一片茫茫沙海望不到边际。沙包上,疏疏落落地长着几棵草,在寒风中摇曳……尔宝瑞描述刚到农村插队时看到的景象。

“文革”运动席卷全国,农村也不例外。在大山屯,尔宝瑞看到村子里的“地富反坏右”被批斗、子女被迫陪斗的景象。他暗自庆幸自己的档案在县里放着,这里没人知道自己家庭的历史问题。

尔宝瑞对“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困惑:“农民大多数安分守己,我们第一个看到的是夜不闭户,谁家也不丢东西。自留地里掰下的玉米没有拿回家,谁也不会偷谁的,但是村民偷生产队的!”

“当地干部和农民有很多落后的东西,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尔宝瑞说。

知青们挥汗如雨在地里劳动,但是有些村民出工不出力。知青一旦得罪村干部,绝对没有好果子吃,只要给他们送些挂面、打火石什么的,第二天肯定分配给轻松的活儿,以致知青送礼成风……

尔宝瑞坦言,知青这段经历给了他观察社会的机会,农民淳朴的优点也让他念念不忘,比如哪家失火,大家不约而同地奋力扑救。他们铭记一些地主对乡亲们的好,在批斗时极力保护……

“干一天活儿回来,累得倒头就睡。第二天天不亮就起床,到了地里还困得打晃,锄地时都看不清哪是禾苗哪是草!”

在金秋十月,知青们早早起来去收割高粱。一层霜披在高粱上,像雾凇一样美丽。但是,伸手去抓高粱,上面全是锯齿一样的冰碴,扎得手生疼。不一会儿,高粱上的露水就把衣服打湿了……当年劳动的景象,让尔宝瑞至今难忘。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