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我从不认为“青春无悔”(图)
2009年10月22日 11:08华商网-华商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上山下乡通知书

知青上山下乡的宣传画

他是知青文学的代表人物,曾掀起读者心灵的“暴风雪”。关于知青话题,他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谈起了他对这段岁月的感悟与认知。

今年是知青上山下乡运动40周年。本报特别推出“文化名人谈知青岁月系列报道”,以及听老知青讲当年的故事、征文和邀请知青“再次下乡”缅怀青春记忆、感受农村变迁等一系列的活动,敬请广大读者关注、参与。

梁晓声简介

梁晓声,1949年出生,山东荣城人。当过知青,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这是一位曾带领无数读者走进北大荒,让人领略到“那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并在“今夜”掀起过心灵“暴风雪”的人,他多年来一直用文字在筑造着理想的“雪城”,他就是知青文学的代表人物——梁晓声(以下简称梁)。此次,也是记者(以下简称记)到北京后与他唯一一次未谋面的采访。在高校任教的他,事务丛杂、分身乏术,但在深夜的电话连线中,他开始平静地诉说,沉浸在对北大荒、对知青岁月的追怀与思索之中。

我没有回避理想主义在现实面前的挫败

记:梁老师,今年是知青上山下乡运动40周年,关于知青话题,想必您已和无数人谈过无数次了,不知您是否与张承志、韩少功、史铁生等人的知青作品进行过比照?有评论家称您是大跨度、整体性地扫描跟踪了知青这个庞大群体,您如何看?

梁:是这样的,我其实并不愿意去多谈这些,毕竟是一些渐渐遥远的人和事了。而且我也不愿意就自己的作品与同行、朋友们做一些外在的对比,这个是没有实质意义的。咱们且说知青。有统计数字说,全国当时上山下乡的人数,有近两千万,而仅黑龙江建设兵团就有50余万,我不知道这个数字是否准确,但由于黑龙江建设兵团是全国最早的两个军垦农场之一,知青上山下乡比较集中,尤其是南方一些省份比如江浙,还有北方的天津等,可以说是五方杂处,那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就在地域上有一定代表性,我写它,基本上涵括了天南地北。如果几百年前大西北垦荒是“湖湘子弟满天山”,而40年前的北大荒也曾有这种“盛况”。

我属于本省就近下乡。下乡之前,我对书本以外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直到初中时才离开过哈尔滨市,而对于所谓的北大荒,我当时完全没有概念。我写《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是写知青们最初到北大荒时的情景,《今夜有暴风雪》又表现了理想主义色彩在现实面前的挫败,《雪城》写的是知青返城之后的种种经历。下乡、离开、返城,如果把这些作品连接起来,可以隐隐约约看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里知青们的精神心路历程。当时作品只能写到那样的程度。之所以这样写,也是受我早期所读文学作品的影响,我知道了作家要干预生活,记得看《悲惨世界》时,我几度泪流满面,我想我在写作时,没有回避理想主义在现实面前的挫败。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王锋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